![]()
近一年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在科技界大杀四方,从跑马拉松到打擂台,好不热闹。
与此同时,全球的科技媒体也在关注一件事——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呢,怎么还不下场?
为什么Optimus迟迟没有落地?答案很简单,也很关键——它被一双“手”卡住了。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核心部件。它决定着机器人能否完成从“演示动作”到“泛化任务”的跨越。在整机中,一套灵巧手系统的价值占比高达17%,是最烧脑、也最烧钱的部分。
马斯克提到,整个机器人最主要的工程难点在于“手部和前臂”,但Optimus还没能做出耐用、好用的灵巧手。
而在中国,已经有不少多家灵巧手厂商取得了进展,其中的佼佼者,就有南京因克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克斯”)。
![]()
因克斯灵巧手
在2025年4月,北京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获得冠亚军队伍的机器人全身的所有关节均使用了因克斯的产品。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因克斯为什么能做到“一登场,就惊艳”?
近期,正解局通过走访因克斯等多家南京智能制造企业,找到了关键。
![]()
2022年9月,一群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年轻人创立了因克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那一年,小米刚发布人形机器人Cyber One,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尚处于萌芽阶段。
但这群年轻人看得更远。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说大脑决定机器人的思考,那么关节决定机器人的行动。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最“硬核”、也是最艰难的领域——机器人关节模组。
2024年1月,因克斯发布了一个开源机器人平台,出众的实力和技术得到了不少机器人企业的关注。
很快,他们的机器人出货量就累计达到1万台,年营收来到了3000万元的大关。
2025年4月,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在这场技术与耐力的较量中,超过半数的参赛机器人使用了因克斯的关节模组产品。冠亚军队伍的机器人,更是全身关节全部使用因克斯产品。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亚军队伍的机器人,全身关节全部使用因克斯产品
作为一个偏向B端业务的企业,因克斯不像那些夺冠者品牌拥有极大的曝光度,但不少懂行的业内人士却看到了它的技术实力。
目前,因克斯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下一轮融资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完成,计划融资金额约1.2亿元!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资本对这家企业的看重。
当然,因克斯的愿景远不止于成为关节模组供应商,而是希望打造一个完整的硬件生态。
2025年4月,因克斯发布了首款灵巧手产品EC-DexHand-5F,这款产品拥有20个主动自由度,尺寸与成年人类手掌大小相当,重量却仅为0.85kg。
区别于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灵巧手采用“连杆+神驱(伺服驱动)”方案,因克斯采用独特的直驱方案,每个手指关节都由独立微型电机驱动。
正因如此,这个手才能做到既小,又巧。
![]()
因克斯生产的机器人关节模组
目前来看,因克斯EC-DexHand-5F是全球尺寸最小的灵巧手,外形还是以企业创始人祝宗煌自己的手设计的。
祝宗煌是南航研究生出身,从学生时期就专注机器人领域。
今年杭州打出了“六小龙”概念,其中一条小龙,就是云深处科技,他们也是一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与之相比,销量和客户更多因克斯反而低调得多。
“预计今年我们的出货量能达到10万台,现在几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基本都在使用我们的模组产品。”
“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但公司相对低调,不太追求曝光。”
这种务实而低调的气质,不仅属于祝宗煌,也属于南京。
![]()
因克斯创始人兼CEO祝宗煌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克斯所在的南京江宁区,在历史上有个典故:
公元281年,晋武帝南巡至此,见江南地区安定繁荣,发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的感叹,遂设立江宁县。
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当地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更奠定了江宁“不事张扬、务实内敛”的文化基调。
不喧哗,自有声,将精力集中于技术迭代和客户服务上。这种“低调深耕”的风格,是江宁科创企业的典型特质。
这种价值取向也影响着南京智造业的气质风格——不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是专注于实际的积累与发展。
![]()
江宁区风光
![]()
在南京江宁开发区,还有一家挑战行业霸权的企业也非常低调:江苏道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达”)。
这家企业深耕半导体天车技术,成功开发出国产首套5.3米/秒高速天车系统,打破了日本大福、村田长达20多年的垄断。
照理说有这种案例,一般都是要拿出来说一说的,尤其是在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的每一个小小突破,都能引发资本市场的振奋,不少企业都因此股价翻了很多倍。
但在调研过程中,正解局一开始就被这家企业低调所感染,他们的公司董秘开场就表达了歉意:
“我们是一家创业型公司,把钱都花在解决问题上,所以办公环境和对外接待能力稍弱。”
这种低调的作风,和他们的技术完全不成正比。
![]()
江苏道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道达的专长,是研究半导体自动物料搬运的系统(又称“天车系统”),以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技术。
半导体芯片的车间运输,不是快递货运,它对精度的要求很高,且精确到秒,而晶圆的日搬运量又相当于1.3倍上海地铁的日客流量,节奏非常快,容不得一点差错。
而且整个运输里程可能长达几公里,运输轨道的衔接和供电也需要保证7×24小时的稳定运行,要求非常高。
过去在12英寸晶圆的半导体天车市场,都是用的日本大福或村田机械的系统和技术,包括大家熟知的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长鑫。
![]()
12英寸晶圆
基于这种技术上的垄断,大福和村田的标价很贵,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成熟,不少厂家都在寻求更好的替代,以及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中国的相关企业从2016年开始攻关,但很多核心技术都是外采,不是买韩国的技术,就是买德国的技术,很少有企业采用纯国产的方式去构建,所以看似发展了这么多年了,一直在原地打转。
但对道达来说,困难往往伴随着机遇:“唯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手中,才能真正为产业为客户解决问题。”
从2017年开始,道达就瞄准天车控制系统,从软件入手,再到具体轨道的车轮磨损、滑轨材料、供电方式,进行全部自研。
依托南京丰富的高校资源,以及江宁开发区的大力支持,道达积累了大量的发明专利,成功开发出国产首套5.3米/秒高速天车系统,打破了日本大福、村田长达20多年的垄断,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家能够通过自研已经实现量产的天车系统厂商。
“江宁是我们的福地,因为我们的车叫麒麟天车,麒麟本身也是南京的吉祥物,也是特意命名的,我们的第一代天车就叫麒麟天车。”
2024年,道达在湖北某省级重大项目交付70多台麒麟天车,轨道长度3.5公里,实现了国内首个50台以上天车现场应用案例,2025年,公司又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
道达麒麟天车
但对这些成绩,道达鲜少对外宣传,而是始终保持务实姿态,将精力集中于研发迭代。
道达的下一代产品“腾龙天车”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他们的目标,很清新、也很坚定:
“目前来说,对标国内竞品我们有1-2代的领先优势,但是对标最终要打仗,肯定是跟日本的大福村田打。”
像道达这样的企业,在江宁并非特例,他们的执着,来源于脚下的文化。
![]()
创新的萌芽长成茁壮的树干,不仅仅要靠企业的自我奋斗,环境和土壤的培育也很重要。
作为南京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的板块,江宁已经连续五年稳居中国工业百强区前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150亿元。
几百年前,南京的“江宁织造局”作为官办作坊之首,一直是中国高端制造的代表。
![]()
江宁织造博物馆
及至今天在新质生产力浪潮推动下,南京也正在重塑“江宁智造”的新名片。
从2015年提出“工业强区”战略开始,江宁区便开始了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的华丽蝶变。
因克斯和道达这两家企业的成功,就是江宁精心培育的成果。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江宁推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的审批模式,道达在2022年整体迁移至江宁开发区时,就享受了审批“加速度”服务。
在场地协调上,道达需要长距离测试轨道(100米)以满足性能测试需求。江宁区为此专门协调资源,将其研发测试中心安置在一处园区厂房,解决了企业无法高速测试的瓶颈。
此外,江宁区还通过组织“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曝光机会和投资对接渠道。
道达曾荣获“第十二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二等奖”,并入选“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这些荣誉背后都有区级的政策推荐和高达数百万元的资金补贴。
![]()
“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颁奖仪式
因克斯入驻南京的时候,也得到了重点照顾,公司所在的“华瑞智汇产研生态社区”由江宁开发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华瑞时尚集团共建,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办公空间,且共享实验室和供应链资源。
这些创新平台不仅为南京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成为了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因克斯正是在这里与南京云恒信息技术、思来机器人等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享受“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生态红利。
一座城市和地区的转型,无疑是看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谋略与智慧。
![]()
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率先突破六维力传感器多项技术壁垒的高新技术企业
南京深知,要想培育未来的科技企业,是需要长久陪跑的,而这个陪跑的价值,在今天正格外显眼。
埃斯顿自动化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四小龙”之一,2024年出货量超3万台,连续7年稳居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出货量第一。
上汽大通南京工厂作为全球首家入选工业4.0“灯塔工厂”名单的中国整车企业,最快8小时就能造出一辆整车,每2分钟下线一辆定制新车。
![]()
上汽大通生产车间
中兴通讯南京滨江智能制造基地2025年获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标准符合性证书(三级),建成全国五星5G工厂认证……这些龙头企业都和南京这个城市一起奔跑了十来年。
目前,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1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84家、瞪羚企业269家,均位居全国前列。
真正的力量往往来源于内在的积累,而非外表的张扬。
从古代的“宁静于此”到当代的“默默创新”,南京这种低调做事的风格和历史一脉相承。
无论是机器人灵巧手还是打破日本垄断的半导体天车,今天南京正在智能制造的赛道上默默冲刺,努力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而这种文化特质也使得南京的高精尖企业,能够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突破,为中国智造的崛起贡献出无可替代的“南京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