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某互联网公司因"996 工作制是行业常态"的言论引发热议,评论区里有人抛出那句经典的"存在即合理"为其辩护。这句话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每个争议现场,从职场不公到社会陋习,总能听到它的回声。但很少有人追问:黑格尔当年写下这句话时,真的是在为一切现实辩护吗?
黑格尔的"合理"不是"正确"
1821 年,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写下"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被简化为"存在即合理"的名言,在中文语境里彻底变了味。
![]()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合理"(rational)指的是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而非道德上的正确性。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逝。就像他在《小逻辑》中强调的:"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重点在于"展开过程"这四个字。
被忽略的后半句更关键:"合理即存在"。这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内核——只有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才能真正持续存在。那些看似坚固的存在,一旦失去历史合理性,终将被淘汰。
![]()
当"存在即合理"成为辩护工具
当代最危险的误读,是将"存在的原因"偷换成"存在的权利"。这种偷换让这句话沦为固化现状的挡箭牌。
重男轻女:千年陋习的"合理性"陷阱
中国社科院 2024 年数据显示,部分农村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达 118:100。当有人用"这是传统"来解释时,恰恰陷入了黑格尔批判的"抽象现实性"误区。
![]()
这种观念在小农经济时代确实有"存在的原因"——男性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生产需求,以及宗族延续的社会结构。但在城市化率已达 66.1%(国家统计局 2024 年数据)的今天,这种基于农业文明的"合理性"早已崩塌。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预言:"乡土社会的瓦解,会让依附其上的传统观念失去土壤"。
童工制度:被资本抹去的"不合理"
19 世纪英国纺织厂的童工照片令人心碎。那些 6 岁就进入工厂的孩子,每天工作 16 小时,手指被机器轧断是常态。当时的工厂主也曾辩称"童工是工业发展的必要阶段"。
![]()
但历史已经证明:童工制度的"存在",只证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而非其道德合理性。1833 年英国《工厂法》的颁布,正是人类对"存在即合理"的主动反抗——我们承认它曾存在,但绝不接受它"应该"存在。
存在的历史性与反思的责任
黑格尔的辩证法从来不是静态的辩护术,而是动态的批判工具。他在《精神现象学》中揭示的真理是: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只有不断自我扬弃,才能接近绝对精神。
这意味着我们有双重责任:
理解存在的历史语境——看到缠足、科举、君臣父子等观念在特定时代的必然性,但更要看到:
判断存在的当下价值——当科举制无法选拔近代化人才时,它就从"合理"变为"不合理";当女性受教育率达到 99.5%(教育部 2024 年数据)时,"男尊女卑"就成了文明的绊脚石。
![]()
真正的哲学精神:让不合理的不再存在
回到开头的问题:996 工作制的"存在",只证明了互联网行业野蛮生长阶段的某些特征,但当人均 GDP 突破 1.3 万美元(国家统计局 2024 年数据)时,这种以透支生命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早已失去其"历史合理性"。
黑格尔若活在今天,或许会这样改写那句话:"存在说明它曾经有原因,但人类的尊严在于让不合理的不再存在"。这才是哲学的真正使命——不是为现实找借口,而是理解现实的根源,然后推动它向更合理的方向进化。
当我们下次再听到"存在即合理"时,不妨反问一句:这个"理",是历史的暂时妥协,还是文明的永恒追求? 答案,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