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11月9日,以“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的崛起”为主题的论坛在北京海淀举办,这也是“知识分子”创立十周年的特别纪念活动。论坛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智识学研社、“知识分子”、“赛先生”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才工作局共同主办,聚焦于中国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探讨中国科学崛起背后最关键的力量:科学人才的培养、流动与成长。
![]()
论坛上,专家指出,中国科研正从“引进人才”的时代进入“用好人才”的阶段。
近年来,国际科学人才流动呈现新趋势,越来越多顶尖科研人员选择回国或加入中国机构。例如,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已引进35位科学家,其中26位来自海外;2025年,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全职加入国内高校,如查尔斯·利伯加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张益唐入职中山大学。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在开场致辞中指出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有世界眼光大有见地的,有独立思想,能够挺直腰杆,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主流,只唯实、唯科学、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未来有坚定的使命感。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以“大学发展的几点新认知”为题,讲述了中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的路径。他特别强调,要想真正建成教育强国,关键是要把学校和教师的内在潜力释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大的自主和主导作用。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介绍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引才与育才实践。该校坚持“小而精、高起点、国际化的建设理念,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行长周期科研评价机制,吸引了多位具有海外经验的青年学者。“真正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学术环境,而不是头衔和考核。所以要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让学者少受干扰,把时间和创造力交还给他们,”陈十一说。
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鲁白则从新型研发机构的角度探索了一种新的人才支持、赋能方式。尚思研究院成立以来,已资助了多位顶尖科学家,通过非营利资助的方式,为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提供长期支持。鲁白指出,“要想做出真正世界一流的科学,就不能被短平快的KPI和影响因子牵着走,必须有长期、稳定、敢冒险的支持。”
在以“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的崛起”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中,“知识分子”总编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主持对话,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知识分子”创始总编辑、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香港大学教授、港沪创研院首席科学家张峥围绕科学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支持,中国科学崛起的环境和文化等话题深入讨论。
多位学者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科学的下一步突破,不仅取决于资金与设施,更取决于科研文化的成熟——能否容忍失败、鼓励原创。中国科研的真正崛起,必须建立在制度的信任与文化的自觉之上。(袁宁)
本文来自网易科技报道,更多资讯和深度内容,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