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宇超在窑洞内检查菌棒。记者 康桂芳 摄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25年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31岁的刘宇超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PPT展示着黄土高原窑洞庭院里蓬勃生长的黑木耳。当他说出“让每孔闲置窑洞都变成‘聚宝盆’”时,台下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这个从辽宁农村走出的青年农艺师,正以“不避难、敢求成”的劲头,用十年菌业深耕的积累,在山西中阳的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的“振兴答卷”。
“山西的黄土和辽宁的黑土,都是养人的地。”刘宇超笑着回应,语气里透着股实在劲儿,一句话便解释了来吕梁的缘由。2025年初,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时,他刚在贵州安龙县完成吊袋木耳技术推广,正琢磨着如何把北方的林下栽培经验与南方的高湿环境技术结合起来。
而真正打动他的,是吕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潜力:“吕梁这几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正猛,尤其是木耳种植搞得如火如荼,当地有好的政策扶持,更有巨大的发展潜质,就是急需食用菌技术人才。”2025年4月,刘宇超的双脚第一次踩进中阳县的黄土时,恰逢黑木耳出菇的关键期。他跑遍了中阳县周边村落的木耳种植点,每周至少两天泡在农户家里,从菌棒制作、菌种选择,到种植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手把手地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但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吕梁黄土碱性偏高,水质硬度是贵州产区的1.8倍,昼夜温差常突破20度——这些都与他曾深耕的辽宁、贵州产区截然不同。更棘手的是技术断层:多数农户种了五六年木耳,仍说不清 “菌丝最适宜温度22-32℃”这样的基础常识,采收全凭经验,觉得长得差不多了就摘。
在吕梁的半年时间里,刘宇超深刻体会到地理气候对当地木耳产业发展的制约。“中阳木耳名气大、品质好,可就是生长周期有限,你看我们公司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处于停产状态。”身为腾宇生物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如何盘活公司、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了他日夜思索的问题。
“村里的空窑洞不就是天然的培养室吗?”一次走访时,看到山坳里闲置的土窑洞,刘宇超突然眼前一亮。“在贵州,庭院种植已经很成熟了。贵州与吕梁虽气候有别,但农户院落的利用空间相似,或许能把两地经验融合。”刘宇超脑海里渐渐汇聚成一个新方案:吕梁可以走出一条“窑洞+庭院”的木耳种植新路子。
“这不是空想,我们有实实在在的实验种植数据。”他带着记者走进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出菇实验车间,温润的空气裹着菌菇的清香味扑面而来。一层层、一框框木耳分区排列,黑木耳乌黑厚实,玉木耳乳白通透,香菇饱满圆整,毛木耳与灵芝也各展形态,在适宜的温湿度里舒展生长,一派蓬勃景象。
“你看这不同品类的长势,”刘宇超随手点了点身旁的菌棒,“都是我们针对吕梁水土试种的。不管是窑洞还是庭院,能种出这么全的品种,才是真的能帮农户拓宽路。”他补充道,“传统地栽木耳受气候影响大,年收益波动幅度达62%;而模拟窑洞种植的收益曲线几乎平直,亩产稳定在300斤以上,且烂耳率从28%降至7%。”
他给农户算的“三本账”清晰明了:经济账上,窑洞种植的投产比达1:2.3,远超传统地栽的1:1.3;技术账上,公司提供“产前培训+过程跟踪+产后回收”全链条服务,确保农户学得会、用得好;风险账上,通过“公司保底回收+种植保险”双重保障,大大降低了农户的试错成本。
大赛落幕一个月后,中阳县武家庄镇的山坳里有了新动静。不少种植户听说有窑洞种植木耳的新方法,都好奇地前来咨询,有的还拉着刘宇超去自家闲置的窑洞里实地查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听着窑洞种木耳的门道,眼神里满是期待。这片黄土地上,新的尝试正悄然酝酿。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中阳县村民的闲置窑洞里、庭院内,菌丝于温润环境中悄然伸展蔓延,宛如无数条洁白的绸带,轻柔地缠绕起黄土高原的崭新希望。而刘宇超用志气与勤奋书写的创业故事,也将成为吕梁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眼的风景。记者 康桂芳
来源:吕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