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于2025年11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2岁。
斯人已逝,我们在惋惜先生离去的同时,更为中国痛失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感到遗憾。
在这个教育内卷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呼唤好的教育,却常常忽略一个基本事实:教育的灵魂,在于教育家。好老师少有,好校长稀缺,但好的教育家却是凤毛麟角。
什么是好的教育家?我们不妨从“最好的两位教育家”——蔡元培和刘道玉身上,找到教育兴盛的密码。
▋发现人才的眼光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国从不缺少人才,但如果没有教育家慧眼识珠、披沙拣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只能被掩埋、被耽误。
选拔人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家的首要品质,就是发现人才。他们不仅独具慧眼,而且开风气之先,使无数天才、偏才和怪才能够脱颖而出。
![]()
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聘用教师不论出身、学历、学派和政治倾向,只看学术造诣,于是有了北大在民国的辉煌。
刘道玉先生被誉为“七十年来中国最好的校长”。在百废待举的80年代,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发掘了杨X凯、易中天、赵林等一大批人才,使他们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学者。
比如邓晓芒,初中毕业本可上长沙最好的高中,却因为家庭出身,下乡当了10年农民,回城后又做了5年搬运工,但他靠自学进入哲学殿堂。1977年,他已经29岁,超过高考年龄限制(25岁)。
1978年,他报考社科院哲学所遭拒,又因档案被滞留错失武大。1979年邓晓芒再考武大,陈修斋教授向刘道玉高度评价邓晓芒。没念过大学直接考取了研究生,毕业后被刘道玉破格留校,这才有了后来的“康德研究权威”邓晓芒。
▋ 保护人才的担当
孔子的“有教无类”,苏格拉底的“产婆理论”,都在阐明一个道理:人才不是灌输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起来。
然而,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才,一旦被金钱、地位迷惑,或者被强权摧残,或者陷入自负自怜,都很容易走向歧路、半途夭折。
《蔡元培传》记载,蔡元培刚刚接任北大校长时,学校里有很多北洋政府的官僚,师生巴结权贵的风气很重。于是他大力整顿教员队伍,坚决罢黜那些师德沦丧的学界败类。为了保证学术独立,他多次与政府正面冲突;为了替教师讨要欠薪,他不惜上街游行、公开罢职……
同样的担当,成就了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时代”。正如《刘道玉口述史》记载,有无数老师和学子,都受过刘道玉的庇护。
![]()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他废除辅导员制,实行导师负责、民主治校。有师生因为创办学刊,遭到政治审查,他主动揽下全部责任。
易中天毕业后本来必须回新疆,但他是胡国瑞的唯一嫡传。为了让易中天留校,胡教授要拜见刘道玉。刘道玉却说“自古以来只有官员拜见学者,没有学者拜见官员的道理。”
刘道玉找到教育部长蒋南翔,又动员五个本科生去新疆,才换来易中天留校。而那五个本科生因为奔赴边远,学费由学校承担。
“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 杨X凯,18岁时因写大Z报被判刑10年,在狱中自学成经济学家。1980年,他考上社科院研究生,却因政审和户口不被录用,只能在印刷厂工作。
是刘道玉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将这个“反G命分子”聘为讲师,并解决了杨X凯的平反和户口问题。为了让杨X凯出国留学,他又与多方斡旋,直到惊动教育部和海外学者,才让杨X凯顺利成行。
即便因为这些改革举措被罢免,刘道玉也无怨无悔。所以易中天说,刘道玉不是一个圣人,他是一个战士。
![]()
▋自由思想,兼容并蓄的胸怀
1981年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率先废除政治辅导员,实行导师负责、学生自治。还创建了学分制、转学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贷学金制等先进制度,有的沿用至今,有的无人敢模仿。
![]()
80年代的武大,是自由学风的表率。学生可以不上课,可以提前毕业,可以转系甚至转校,可以自由创办社团。经济困难的可以贷款,毕业后若自愿奔赴边远,或者5年内若有重大成就,由学校还贷。“师生拼命钻研,连走路都是跑步前进,图书馆、实验室灯火通明,教授自觉加班。”
有学生因为在校谈恋爱遭到打压,刘道玉认为他没有违法犯罪,拒绝做出惩罚。有学生因为出版刊物遭到整肃,刘道玉一力承担,声称该刊物是自己让办的。学生会公开质疑“刘道玉校长到底是真改革、还是假改革”,刘道玉也亲临现场,耐心回应质疑。
易中天回忆:“领导生活简朴、作风民主;师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研究生论文答辩,可以当面顶撞评审委员;本科生学术演讲,校领导坐在下面洗耳恭听。校长、书记的家,敲敲门就进去了。教员上课,学生开会,讲什么,怎么讲,没有人横加干涉。自由、民主、开放,这就是刘道玉时代的武汉大学。”
![]()
1980年代,美国有很多大学想和中国联合办学,但因其教会、资本主义的背景,国内没有大学敢响应。刘道玉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武大因为与美国耶鲁、西东大学签订了姊妹学校协议,引进了很多世界级学术资源。
1985年前后,驻外使馆报告,留学生大多不愿回国。这引起一些人紧张,他们提高留学门槛、限制留学探亲,甚至不给换护照、勒令学生回国。刘道玉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对待留学生的态度,是真开放还是假开放的问题。眼光要放长远一些,留学生回流将成为时代趋势。”
▋追求真理的执着
教育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事业,其终极目标不应该是“功成名就”,而是追求真理。
一个教育家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以真理为第一追求,以此改变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
司徒雷登校长的一生,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表率。卜舫济校长,一生践行“光与真理”。蔡元培校长一生清贫,但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却使他彪炳史册。
刘道玉校长一生践行的教育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创造不止”。
“刘道玉时代”的武汉大学,师生们拼命钻研,“连走路都是跑步前进,图书馆、实验室灯火通明,教授自觉加班”。
被免职后,刘道玉“生不愿封万户侯”——拒绝了某部部长的仕途安排,也拒绝了国外诸多名校的任职邀请。“隐居”武大几十年,他潜心研究教育、公益和中国社会,不断有新的文章问世。
![]()
作家野夫的书出版后,刘道玉对他说:“我希望你一如既往,仍然要写真声,说真话。是的,说真话要有勇气,要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如果你想取悦于谁,或者害怕失去了什么,那你就不敢说真话,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成为一个跟着上司跑的可怜而又可厌的应声虫!”
迄今为止,武大里没有刘道玉一个题字,没有一座建筑、一条道路冠上他的姓名。在官方出版的《湖北专家大辞典》4321人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但是当易中天回母校演讲,提到“刘道玉”三个字时,台下立刻掌声雷鸣。他不禁感慨:一个人的名字过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记得,难道刘道玉真的是人们所说的“武汉大学永远的校长”吗?
郁达夫曾说过,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有了伟大的人物,却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民族,是最不可救药的。
![]()
今天的中国人都在呼唤“好的教育”“爱的教育”,但是与其苛责教师,不如从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和生平中,切实汲取到改善教育的知识和心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