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0元退休金,一到账先转走4000元,留1900元自己过一个月——60岁的陈秀娟这么干了整整8年。
![]()
直到一次肺部感染住院,儿媳只送来半份外卖,儿子连陪护假都没请,她才在病床上点下最后那笔4000元转账,发了一条“以后自己想办法”的信息。
![]()
三天后,她卡上第一次出现了完整的5900元,也终于出现了“断供”这个词。
故事不稀奇,数据更扎心:2023年的调查显示,67%的父母还在给成年子女打钱,平均每月2000—5000元。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叫“家庭经济反哺”的体面说法,和一个越来越普遍却没人愿意挑明的感受——“我在养着他们,他们却把我当提款机”。
心理咨询室里,“提款机”三个字越来越常被提到。
上半年因“养老焦虑”求助的老人比去年多三成,其中四成案例跟“打钱却买不来一句关心”有关。
咨询师打了个比方:很多父母只开了“金钱账户”,却忘了往“情感账户”里存东西,几十年过去账户里只剩提款记录,没有余额。
法律试图补上这个洞。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不看望、不问候”写进了违法范围,但在现实立案、调解的成功率却不足三成。
法官说得很直白:精神赡养不像物业费,收得到钱算不清账,法院可以让子女每月付3000元生活费,却判不了一个月回家吃两顿饭。
断供——原本是子女的“专利”,如今成了父母的自救按钮。
北京、上海、杭州的社区里,“新型家庭关系”讲座场场爆满,主题就是怎么把持续几十年的“逆向输血”停下来。
讲师常把一句话挂在PPT上:最好的爱是有限度的,给孩子氧气面罩前,先给自己戴好。
养老规划师成了新热门职业。
他们给老人画三张表:退休金、医疗费、休闲费。
三张表叠在一起,缺口一目了然。
最常见的一幕是老人看着数字怔住:“原来我每月那4000块可以把自己搬进电梯公寓,而不是给儿子换更大的车。
![]()
社区讲座上,一个白发老头举手问:“停供会不会把亲情也断了?
”讲师让他先转身,和旁边同样举过手的另一位老人握手。
两人手掌都布满薄茧,像彼此说出了几十年没敢说出口的那句话:先把余生过好,再谈怎么爱下一辈。
专家们给的方案其实不复杂:
1. 列清单:把固定支出、医疗储备、旅行心愿一条条写下来,确保“自己账户”先有钱。
2. 设边界:资助不是义务,约定金额、期限、用途,写好借条也不怕“伤感情”,欠条本身就是在捍卫底线。
3. 存情感:每周一次固定视频,每月一顿“亲子饭局”,把关心放在时间表里,让看孙子不再是一种“提款申请”。
58%的人支持父母先保障自己,42%仍坚持资助是“家庭责任”,但比例正在逆转。
原因很简单:等救护车来了才学会爱自己,就太晚了。
陈秀娟出院那天是周六,儿子发来信息:妈,这个月周转不过来。
她第一次没立刻回。
中午,她用1900元给自己买了软底鞋、预约了社区体检,再把一张养老院体验券塞进钱包。
晚上九点,她回过去一句话:先把自己照顾好的父母,子女才更有力气长大。
关掉手机,她拉开窗帘,看见夜色下的城市灯火——原来不用每个月把灯留给别人家的孩子亮着,她也能看得见自己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