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动化、智能化重新定义人车生活的今天,vala正在进一步尝试:当汽车拥有了充沛的电力和智能化能力后,它还能做哪些事情。
文|朱耘
ID | BMR2004
“智能手机产生了很多‘低头族’,而智能汽车将会让更多的人‘有家不回’。”2018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如是说。彼时,他描绘的是一个智能汽车新场景——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空间”,人们可以在车里吃着火锅唱着歌,观星赏月。
但这对于当下主流的智能车而言,仍是低频次场景。真正把“有家不回”变成高频次场景,是一个汽车新物种——vala,它的创始人孙海涛,曾是51信用卡的创始人,“我已经在车里睡过超300天了,我的每款新车型,我都要在车里睡满100天,才能冻结设计数据。”孙海涛对《商学院》记者说。而这次采访,正是在vala还未上市的一款新车vala air里。车停在vala公司的地下停车场,孙海涛说,前一天,他就开着这辆车住在了西湖边,国庆期间,他和同事们开着这辆车去过千岛湖,曾经还一路开到了新疆,吃住都在车里。
孙海涛这次创业,不是一个造车的故事,而是一场重新定义空间、时间与生活方式的商业实验。在电动化、智能化重新定义人车生活的今天,vala正在进一步尝试:当汽车拥有了充沛的电力和智能化能力后,它还能做哪些事情。
01
从树屋到车屋
孙海涛给自己起的网名是“了不起的木工孙”。前几年,为调节焦虑的情绪,他开始自学木工,从制作桌椅到衣柜,逐渐找到了手作的乐趣。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他曾盖起了一座7米高的树屋。
他指着树屋的照片对记者说:“这间树屋,从设计到建造,都是我自己完成的。”树屋共2层,树干穿过屋顶,也有树枝从房间伸出,再延伸到窗外。这间树屋有壁炉、转弯楼梯和窗户,住在自然中,推开窗便是鸟语花香的世界。“我在里面生活了1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我的孩子们也很喜欢这里,常常来这里玩。”然而,这座树屋最终被闲置了,“这里(杭州市区)距离树屋有40多公里,去一趟需要1个多小时,我只能在周末去,后来变成2周去一次,1个月去一次……当一个美好空间的使用成本过高时,使用频率就会急剧下降,最终归零。”
这间木屋“不可移动”的遗憾,让孙海涛把目光投向了电动汽车,“这不就是用钢铁和铝合金建造的另一种移动木屋吗?”于是,2024年,他开始了一场“从树屋到车屋”的跨界实验,把51信用卡这一金融业务全面转型,专心做vala这个“人车生活新物种”。
传统的汽车设计,模式较为固定,例如标准的5座或7座布局,但vala的愿景是“从0到1”地创造一个人们没有尝试过的新用法、新玩法。为了真正理解和定义这一新物种,孙海涛采取了硬核研发策略——每款新车,都要在车里睡100天,“只有在车内长时间生活居住,才能真正冻结硬件数据和布局,因为硬件一旦冻结就不能轻易改,否则成本会大幅提高。”
不只是孙海涛,他给公司的高管们每人配了一辆vala,让他们也尽量吃住办公在车里,员工们也可以借用vala办公、露营。采访结束后,记者就在vala公司外的地面停车场,看到几辆vala pro,车门口摆着鞋,窗户密闭,“有人在里面午休。”vala员工说,很多员工也喜欢到车里办公。
孙海涛带记者参观倪益杰的vala时,他正在车里办公。在这辆车里,从大屏到iPad、电脑,还有诸多拍摄设备,书架上摆着很多书和杂志。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倪益杰还在车里种多肉、养鱼。“他是我们公司负责HR的,很多面试他都在这辆车里进行,面试者觉得很新奇、很有吸引力。”孙海涛说。
孙海涛和员工们一起体验车内生活,让他们对车子的每一处细节都有深刻地洞察。比如,他们发现传统房车或MPV的天幕设计,根本不适合在车里吃火锅,因为油烟会凝结在玻璃顶上,滴落下来。而vala的斜升顶设计,让车内空间高度接近两米,两侧是可以打开的窗户,这样空气就可以形成自然对流。
再比如,他发现车内的桌面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所有汽车的小桌板,只能凑合吃方便面,无法支撑高质量的生活。”于是,vala开发了一款三合一的多功能座椅:它既是座椅,又是床,还可以变成桌子。这个设计投入了大量研发成本,但孙海涛认为这是实现“车内生活”的核心部件。
在车内度过百日,孙海涛发现,必须让车内“四季如春”,人才会愿意一直待在车里。现在vala的量产车配备的有空调、电地暖。“南方的冬天湿冷,空调吹暖风很干燥,特别不舒服。我必须给车都配上地暖,这个感觉跟空调完全不一样。”
有了这些体验,孙海涛对vala的定位愈发明确:vala不是房车,也不是露营车,但vala能够满足这类车的功能,它是一个“人车生活新物种”——传统房车的应用场景是旅行,用户群体主要是退休人群或度假者,使用频率极低。而露营车虽然兼顾了城市通勤,但本质上仍然是“偶尔用一下”的低频产品。vala的核心差异在于,它要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时代,网友们特别喜欢用‘真香’这个词,我一直思考,有没有词可以替代这个词,‘好’行不行?为什么网友都在用‘真香’?”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孙海涛得出的结论是:当用户因为A功能买了某产品,结果发现了BCD等意想不到的好处,A反而是次要的时候,用“真香”来形容最恰当。
这也让孙海涛找准了vala的定位与价值——vala的核心使用场景不在路上,而是停下来之后。这种定位给vala带来了全新的使用逻辑,为车主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用户将车变成个人的“快乐屋”或精神世界的延伸。后台数据显示,vala用户平均每天在车内在线时长约5小时,一些“狂热分子”甚至长达20小时。一位名叫“慧慧”的用户,用vala在街头开店卖鲜榨橙汁,最高一天营业额达5000元;还有一位叫“大美娇”的宝妈,把车子改造成了移动的美容美甲店,客户在哪儿,她就把车开到客户楼下的停车场,在车里给客户做服务,这与用户到店或上门体验完全不同。设计师可以把车开到工地上,请客户在这里看着大屏提案,要知道很多施工工地现场,可能只有冬冷夏热的移动板房。这些案例更让孙海涛坚信,vala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移动的生产力工具和生活空间,他也期待用户们用vala玩出更多“新花活儿”。
孙海涛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像充电桩这样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让vala使用更便利。今年国庆期间,高速公路上排队充电的新闻频上热搜,孙海涛建议车主们不妨下了高速,10分钟左右,在县城和农村,都会有闲置充电桩。“十一”长假前,他曾和同事们驾驶vala从杭州一路开到新疆玩了15天,“长途旅行在中国充电网络覆盖下是可行的。”孙海涛说。
02
不造车,只卖车与生活
vala的设计哲学是“一切皆可移动”,车内的显示屏、音响、冰箱、桌椅床,全都可拆卸,还可以带到户外。这种设计让vala的使用场景突破了车的边界,延伸到了大自然和城市的任何角落。
vala公司的地下停车场,孙海涛特意辟出十几个车位,整出一间“工厂”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工具和材料,时不时会传出电锯、电钻的声音。“我和员工有了想法,就在这个地方研发、测试,当产品可行了,就拿着样品找工厂批量生产。”比如传统的汽车座椅只能向前翻折,孙海涛认为这样的局限性太大了,偏要设计一款既可向前翻亦可向后翻,不影响乘坐、躺下也不影响舒适度的座椅,他就在这间工厂里打样。
目前,vala的量产车型,主要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和赛力斯集团运营的瑞驰汽车的“改款”,孙海涛特意强调,vala不是在做汽车改装,自己也不造车,而是与主机厂合作,专注于设计和定义产品。在国内,孙海涛坚持vala全部采用纯电车型,因为电能是实现这种“新物种”生活方式的最大贡献者。早期的车型中,主要采用65kWh的电池,续航里程为380公里,后续的车型将配备81kWh的电池。
“改装厂模式效率太低,品质也不可控,我们是与主机厂深度合作,在他们生产线上定制差异化的车型。前期的研发费用,以及主机厂因为我们生产而需要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的费用,由vala承担,知识产权亦归我们所有,主机厂想要卖我们的车,也得通过我们进货销售。”孙海涛说,这种轻资产模式,让vala避免了巨额的工厂投资,可以快速迭代产品,响应市场需求。
传统汽车企业,投产一条生产线,盈亏平衡点通常在第3款量产车,累计销量达20万辆时才能实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这10年,迈过这条平衡线的企业屈指可数。孙海涛透露,vala的投入只有传统主机厂的1%左右,将单车型的基础研发投入控制在千万级别。“如果每辆车卖20万元,20%的毛利,vala的盈亏平衡点在500~1000辆之间。”截至目前,vala两款量产车已累计卖出600辆左右,正接近盈亏平衡点,而vala air车型也即将上市,这辆车,孙海涛期待其销量要达到四位甚至是五位数。
孙海涛坦言,vala目前主要与产能比较空闲的主机厂合作,合作车型正是传统新能源车销量表现不佳的车型。“我们也期待能跟大企业、主流车型合作,比如蔚小理、华为‘五界’等,但卖得好的车,买车都要等,目前他们也不会单改生产线跟我合作。但这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用孙海涛理解的“真香”定律来说,目前vala车主,车本身品牌是什么不重要,也不在乎智驾体验是否丝滑,买的是车带来的“一切生活解决方案”。A是一辆普通的电动车,B是可以在车里睡觉、露营,C是可以成为移动办公室或创业项目,D是可以亲近自然……目前vala全部采用直营的方式,同时也招募了一批“共创人”,邀请现有vala车主,通过在社交媒体或线下展示自己的车与生活,转介绍客户以获得佣金,这种模式初期有助于新物种的市场培育与宣传。
现在vala也有一部分原创的车内用品,可以模块化地适配在普通车上,以周边为主,比如车载冰箱、床垫、支架等,替代性很强。据悉,未来当vala这种生活方式被更多人接受时,普通车主也能深度享受“vala+”的车与生活方式。
vala的未来销售渠道是“vala地下城·电车生活馆”,第一家“地下城”就开在vala公司楼下的地下停车场,monster是vala打造的一个IP,小怪兽的造型配上糖果色调,可爱又吸睛。T恤、水杯、雨伞、座垫、被子……一切车上能用到的周边,都会销售。这座地下城,也常常会举办电吉他、电子琴音乐会等,车友们三五个一起聚聚,连现场的座椅都能搬进车里当储物箱。
现在最让孙海涛发愁的是,尽管公司很有趣,但招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大部分员工都没有在车里生活的体验。他甚至说,如果某个面试的员工开燃油车,我可能会怀疑他是否能理解vala的人车生活概念,因为vala人车生活的前提是“电车”。“我也打算未来把这个新物种向海外扩展,具体是哪个区域,正在考察。但国外,可能纯电的便利性不如国内,需要用增程式的车型,但国内一定是纯电动。”
03
打造绿色的移动生活
孙海涛热爱生活,更热爱自然,他也把这些理念融入了vala的产品设计之中。
在车内生活100天,是“吃喝拉撒睡”都在车里,停下车,vala能秒变厨房,有的车还能变出个浴缸,淋浴也是可以的,也设计有卫生间,开着vala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完全没问题。越是人少的地方,环境越美,孙海涛说,到这些地方去,不能因为车友的到来而破坏了自然原生态。
因此,vala使用的所有材料都经过严格筛选,优先选择可降解、可回收的材料。比如,车内的木质部件采用FSC认证的可持续木材,沐浴露、洗发水等日用品都是由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配方制造的,确保在户外使用时不会污染环境。
孙海涛和他的设计团队花最多时间解决的是:在车内上完厕所后,如何让车里既没有味道,又能做回收处理,还不会让环卫工人头疼。传统房车的一大痛点是灰水(洗菜水、洗澡水)和黑水(排泄物)的处理。在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房车营地提供排污设施,导致许多房车用户乱排放,污染环境,也招致公众反感。
为此vala设计了特制的回收降解袋,将排泄物转化为干垃圾,并明确标注为“有害垃圾”,方便环卫部门分类处理。这种设计让vala用户即使在户外长期生活,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车内方便,不用担心隐私问题,需要时车窗、车门会关闭,便后车内新风、对流系统启动,不会造成车内异味。
环保与绿色理念融入了vala的每处细节,传统房车做饭多用煤气罐,vala全部用电来解决。vala不鼓励用户在车外进行“不文明行为”,比如在绿化带上晾衣服,占用旁边车位的空间炒菜等。vala的核心设计是“向上拓展”,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当车主把vala停在停车场,才能更受社区的“欢迎”。
“卷”“班味儿”是当下很多职场人的写照,孙海涛希望vala是现代人生活的避风港,在这里情绪得到足够的放松,人们才会“有家不回”,降低焦虑情绪。“我女儿就很喜欢在车里学习,更自在。家里会有更多的约束。”孙海涛说,vala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超越交通工具的情绪价值和精神价值,让人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下保持愉快,减少焦虑,让个人状态变得更好,并鼓励用户走向大自然,与家人共享高质量时光。
vala的“有趣”和“可扩展性”,让慧慧、大美娇这些人开启了创业之路。孙海涛很看好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夫妻,他说如果他们租房和租门面创业,每个月需要支付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租金,买辆vala,既解决了居住问题,又可以作为移动商铺,绝对成本更低,灵活性更高,而vala的电动属性,意味着它在使用过程中“零排放”,大大降低了碳足迹,如果采用绿电等清洁能源,可进一步提供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看,vala不仅在卖人车生活,更在赋能小微创业者,让他们有机会以更低的成本、更自由的方式创造自己的事业与生活。
10年前,电动车于燃油车而言,这一新物种并不被广大用户接受,但今天,电动车的销量已占据全部汽车销量的半壁江山,vala作为人、车生活的新物种,通过构建生活化、体验化的社区和运营模式,让用户感受到生活中“用语言讲不清楚的”那种“真香”,也需要时间。
今年8月,港交所上市公司51信用卡(2051.HK)正式更名为VALA,这一更名不仅是品牌标识的迭代,更标志着这家从信用卡管理平台起家的企业,彻底告别金融科技赛道,全面聚焦“新能源电车生活开创者”的全新定位。
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半年报显示,VALA集团实际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valalife的收益已占总收入的37.06%,远超集团传统信贷服务业务收入占比(19.17%)。从金融业务向车生活转型,vala需要用财务面的改善,给予投资者信心。毕竟当前从财务层面看,vala仍处于转型投入期,如何在维持新业务高增长的同时优化成本结构,将是其巩固投资者信心、实现“新纪元”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