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补习社发布的一则高考应援广告在中文网络悄然走红。画面简洁,晨光微露,一行字缓缓浮现:“你是英雄,让我们在樱花盛开之前绽放。”没有排名,没有警告,没有“一分干掉千人”的恐吓,只有一句轻声的肯定。无数中国网友留言:“如果我考试时也有人这么讲就好了。”
![]()
这句话之所以击中人心,并非因为它来自日本,而是因为它照见了我们教育中最稀缺的东西:对人的尊重,而非对分的执念。
一句广告语,为何成为情绪出口?
表面看是文化差异,实则是价值排序的不同。
在日本,每年1月大学入学共通测试期间,社会会形成一种“集体托举”氛围:地铁站张贴鼓励海报,便利店推出“应援饭团”,NHK制作专题纪录片记录考生日常。核心信息始终如一:你正在经历一场艰难但光荣的旅程,无论结果如何,你的努力都值得被看见。
而在中国,尽管近年倡导“减负”“心理健康”,但“结果导向”的话语仍根深蒂固。“考不好就完了”“现在不吃苦,将来吃社会的苦”这类表述,将考试异化为道德审判。北师大2023年调研显示,68%的高中生认为“父母的爱与成绩挂钩”,近半数存在明显考试焦虑。
我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把爱变成了条件。
“必须赢”的背后,是谁在焦虑?
答案是整个系统。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录取率结构性受限(985/211占比不足5%)、就业市场内卷加剧……这些宏观压力,最终层层传导至个体,浓缩成一句对少年的质问:“你怎么还不优秀?”
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人终将走向“普通”。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本科录取率约40%,这意味着六成考生无法进入本科。若成功标准如此狭窄,失败便成了多数人的宿命。
而早稻田那句“你是英雄”,恰恰拓宽了意义的边界——它不承诺胜利,却赋予过程以尊严。这种“过程正义”,正是我们教育文化中长期缺失的一环。
明年高考还会来,但我们可以改变与它的关系
![]()
制度不会一夜改变,但认知可以。
近年来,上海、成都等地试点取消低年级考试排名;部分中学用“成长档案”替代唯分数评价;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问“今天累不累”,而非“排第几名”。
这些微小转变,指向一个更健康的教育逻辑:教育的目的,不是筛选出少数赢家,而是让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获得尊严。
正如一位复读两年未上本科的河南考生所说:“如果当年有人告诉我‘你已经是英雄了’,我可能不会在落榜那天觉得天塌了。”
![]()
结语: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允许自己不完美
早稻田的广告没有鼓吹成功,却给了人面对失败的勇气。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明年高考依然会来,人生的大考也从未停歇。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考试制度,但可以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在疲惫时说一句“辛苦了”,
在失利时说一句“没关系”,
在无人喝彩时,依然为自己鼓掌。
真正的英雄,不是永不跌倒的人,而是跌倒后,依然愿意扶起自己的人。
#你是英雄 #高考应援 #教育焦虑 #心理韧性 #过程正义 #青少年心理健康 #教育的本质 #社会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