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深秋,上海某私人银行的会议室里,一位制造业老板指着屏幕上的资产报表感慨:“十年前我满脑子都是‘再买两套商铺’,现在却总在想‘怎么把这些家底安稳传给儿子’。” 这声感叹,藏着中国 316 万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超 1000 万元)的集体心路 —— 招商银行 & 贝恩咨询数据显示,他们的财富规模已突破 160 万亿元,而从 2005 到 2025 年,这群人的财富配置逻辑,早已从 “追着红利跑” 变成 “围着传承转”,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转型的脉搏上。
![]()
二十年三阶段:财富配置的时代烙印
2005-2012:创富期(不动产 + 实业)
那是一个 “遍地是机会” 的年代:北京五环房价还没破万,长三角的工业园区里,厂房机器声昼夜不停。当时的高净值人群,80% 是传统实业家或早期房产投资者(胡润 2012 年数据),他们的财富逻辑直白又坚定 ——“把钱砸进能看见的东西里”。
招商银行调研过一位浙江服装厂老板,2010 年他把 80% 的利润都投了杭州的商铺,理由很实在:“衣服可能压货,但商铺租出去就有租金,传给儿子也是个念想。” 那时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可投资资产里,不动产占比超 50%,股票、基金这些 “看不见摸不着” 的金融资产,连 20% 都不到。更没人想过 “传承规划”——9% 的人会立遗嘱,62% 的人甚至把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混在一起,“公司是我的,钱自然也是我的”,这种想法在当时很普遍。
2013-2020:守富期(多元 + 对冲)
转折从 2013 年开始:钱荒让市场利率跳涨,2015 年股市波动让不少人亏了本金,2018 年资管新规打破 “保本理财” 的神话。曾经笃定的 “不动产神话” 也开始松动,高净值人群突然意识到:“钱不是只会涨,也可能缩水。”
于是他们开始 “拆篮子”:现金类资产占比从 15% 悄悄升到 32%,有人把企业流动资金换成短期国债,“至少保本”;黄金也成了香饽饽,配置率从 5.2% 涨到 12.3%,深圳一位外贸老板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时,连夜托人在香港买了 1.2 吨黄金,“美元波动怕了,黄金攥在手里才踏实”。
这时候,一批 “新富” 也冒了出来 —— 互联网高管、金融从业者,他们和老派实业家不一样:不执着于买楼,反而爱投私募股权(22% 配置率)、量化基金(18% 配置率)。一位百度前高管曾说:“我更愿意把钱投给年轻人的创业项目,就像当年有人相信互联网一样,这比买商铺灵活多了。”
2021-2025:传世期(传承 + 价值)
2024 年胡润的一份报告让很多人清醒:未来 10 年,超 50 万亿元财富要从 “创一代” 传到 “新二代” 手里。这时候的高净值人群,终于从 “怎么赚钱” 变成 “怎么传钱”。
黄金依旧是 “压舱石”,占比 15.7% 连续 5 年第一,但意义变了 —— 不再是单纯避险,而是 “家族资产的压舱石”;家族信托也火了,规模突破 2 万亿元,30% 的亿元级人群都设了,北京一位地产商说:“把股权放进信托,既不用担心债务牵连,也能规定儿子每年只能拿多少收益,避免他乱花钱。”
更有意思的是代际差异:“创一代” 还在盯着固收和黄金,“90 后二代” 却在家族会议上提 ESG 基金(67% 关注)、数字资产(26% 配置)。上海一位二代把 10% 的家族资产投了绿色基金,还推动家里的工厂建污水处理厂:“赚钱重要,但让家业走得更久、名声更好,才是真本事。”
演进内核:三大逻辑升维
从赚快钱到守传好
招商银行的两组数据对比特别明显:2005 年,78% 的高净值人群最在意 “财富增值”,恨不得一年翻番;2023 年,82% 的人先看 “财富安全”,68% 的人操心 “代际传承”,“短期高收益” 的诉求只剩 21%。
就像那位 2010 年把 80% 资产投房产的制造业老板,2023 年重新整理资产时,调成了 “30% 固收 + 25% 黄金 + 20% 信托”:“以前觉得房子越多越好,现在才明白,能安安稳稳传给孩子,比多赚几百万更重要。”
从单一到体系
2012 年以前,高净值人群的 “配置” 很简单:要么买房,要么买股票,最多加个银行理财。但 2023 年,已经形成了 “分层体系”,像搭积木一样根据资产规模选工具:
• 1000 万 - 5000 万元的人群,用 “保险金信托 + 公募基金”,“既能保风险,又能有稳定收益”;
• 5000 万 - 1 亿元的,加私募和家族信托,“让资产更灵活,也开始规划传承”;
• 1 亿元以上的,直接搞家族办公室(FO),整合投资、法律、税务,深圳一位投资人的 FO 里,既有境内私募,也有海外股票,还有艺术品投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自己瞎折腾靠谱。”
从个人到专业
2012 年,只有 12% 的高净值人群会找专业顾问,不少人觉得 “自己赚的钱,自己最懂”;2023 年,68% 的人都会找帮手,45% 的人有 “私行顾问 + 律师 + 税务师” 的团队,20% 的亿元级人群有专属 FO。
广州一位做建材生意的老板,以前买股票全靠朋友推荐,亏了不少;现在他的团队里,律师帮他看信托合同,税务师帮他规划跨境税负,私行顾问帮他调资产比例:“以前觉得找顾问花钱,现在才知道,少亏一次就是赚了。”
未来路径:财富配置策略
资产端:核心 - 卫星 - 战略组合
文章里提的 “631” 比例,其实像搭班子:核心资产是 “定海神针”,卫星资产是 “灵活的干将”,战略资产是 “未来的储备”。
• 60% 核心资产(黄金 5%-8%、固收 25%-30%、寿险 20%-25%):就像家里的顶梁柱,稳字当头,确保不管市场怎么变,家底不会塌;
• 30%卫星资产(权益 12%-15%、REITs8%-10%、私募 7%-10%):像团队里的干将,能抓住机会 —— 比如科创板涨了能分杯羹,REITs 的租金能补收益;
• 10% 战略资产(ESG3%-5%、数字资产 2%-3%、另类 2%-4%):是未来的储备,现在可能收益不明显,但 10 年后说不定是新的增长点。
传承端:工具 + 文化双轨
光有工具不够,还得有 “软文化”。工具端按资产规模选:1000 万 - 5000 万用工单金信托,5000 万以上设家族信托,1 亿以上搭 “信托 + FO”;文化端更重要
上海有个家族,每季度开 “财富理事会”:创一代讲当年怎么创业、怎么守业,二代分享投资想法,律师和税务师在旁边提建议,桌上还摆着家族慈善基金资助的学生来信。“不是只教孩子怎么管钱,是教他们怎么当‘家主’,怎么对家族、对社会负责。” 家族里的老辈说。
全球化:合规 + 区域跨境配置
不少人想把资产放到海外,但现在的逻辑不是 “随便投”,而是 “精准且合规”。优先选香港(离内地近,方便调配)、新加坡(税务友好,资产安全)、伦敦 / 纽约(成熟市场,适合另类投资)。
深圳一位做外贸的老板,用 “境内家族信托 + 境外保险” 的架构:“钱在信托里安全,境外保险能对冲汇率风险,但所有手续都按国家规定来,绝不碰灰色渠道。”他还会用外汇远期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配点海外固收产品,“不追求高收益,只求稳,别因为汇率亏了本”。
财富的终极价值是永续与共生
二十年过去,中国高净值人群终于明白:财富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 “能守住、能传给孩子、能帮到别人” 的责任。就像那位把家族信托文件交给儿子的创一代说的:“我给你的不是一堆钱,是让你守住这个家、做好事的底气。”
未来,真正能穿越周期的财富配置,一定是 “安全为基、传承为魂、价值为核” 的 —— 既守得住当下的安稳,也留得下未来的希望,更担得起社会的责任。这,才是从 “创富” 到 “传世” 的真正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