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六日的长沙阴雨连绵,病榻上的张振汉喘息急促。这名曾经身披国民党中将肩章、又与红军共越雪山草地的老人,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会在一片喧嚣批判声中画上句号。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没有多少人看好他能熬到这一天,更没人料到,他会成为长征队伍里唯一完整走到延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二十世纪初,徐州铜山乡下的穷孩子很难出头,十五岁的张振汉却硬是挤进了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那年头,乡邻对他只能摇头:“这小子是去当兵卖命吧?”张振汉偏要赌一把。学堂后来并入保定军校第三期,他与白崇禧、何键、张治中成了同学,彼此虽算不上至交,却都在课堂里记住了现代军事这四个字。
![]()
毕业后,张振汉投身奉系。皖系、直系、奉系混战,军阀倒来倒去,他从连长爬到团长,靠的不是后台,而是北伐时冒着机枪火力硬抢阵地的狠劲。一九三一年调任第四十一师师长,蒋介石一纸命令,中将军衔落袋,风光到家。
时间驶到一九三五年初,蒋介石 regroup 六路纵队十一万人,誓要堵死已经突围的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搞声东击西,把敌纵队切成几段,忠堡一役打得尤其利落。张振汉被困山谷,参谋长中弹,电台失联,部队弹药见底,两天后四千余人被全歼。他和少数幕僚成了俘虏。
按照以往的处理办法,中将俘虏多半难逃枪决。张辉瓒的下场摆在眼前,张振汉心里有数,于是问警卫:“是不是要我写份绝笔信?”警卫呵呵一笑:“贺老总请你喝茶。”意外就这样发生了。贺龙亲自接见,不仅让他保住了性命,还要求对方保护那两部电台。张振汉懵了——敌人对自己客气到这份上,还是头一回。
随后,红军随营学校缺军事教官,贺龙把活儿交给了张振汉。每天讲完战例分析,他还得围在篝火边回答小战士稀奇古怪的问题。“师长,一门迫击炮能不能当山炮使?”“理论上能,射程差点,不过要看角度……”这种场景维系了双方最初的信任。
长征路上缺吃少药,张振汉毕竟年过四十,肺气喘发作时曾倒在雪坡。两名红军战士扛着他翻过达维垭口,嘴里嚷着:“可别冻死啊,还等你教我们打仗呢!”这句话至今留存在几名老红军的回忆录里。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有时比政治立场更直接。
![]()
一九三六年底抵达延安,张振汉脱胎换骨。毛泽东接见时轻轻一句:“你是自己人的话,事情就好办多了。”这比任何豪言壮语都管用。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派去湖南开展统战,身份是国民党军委会中将高参,暗地里却替八路军穿针引线。有意思的是,不少旧日同窗甚至不知道他早已心向共产党。
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南和平起义,张振汉出面劝降,过程远比外界想象复杂。长沙城楼上,最后一次对峙时,他拍着桌子对旧部道:“打到底,谁都捞不着好;顺势而为,百姓才能少死一个算一个。”那晚城防炮没响,说明他的话起了作用。
![]()
新中国成立后,张振汉被任命为长沙副市长。建桥、修路、扶持纱厂,他都亲自过问。遗憾的是,复杂的个人履历并不能轻易洗白。六十年代初,历史问题被无限放大,审查一遍又一遍,终于在一九六七年把他推向悲剧收尾。批斗会上的横幅写着“大叛徒”,有人喊:“中将走长征,包藏祸心!”张振汉无力辩驳,只问:“当年要杀我,为何又要救我?现在救我,为何又要杀我?”无人回答。
十二年后,中央发文撤销全部错误结论,生前罪名统统推翻。文件最后一句话冷冰冰,却也算了结:“张振汉同志生前对人民有贡献。”墓碑重新立起,草木掩映,他的故事仍沉默地躺在那一块石头后面。历史给出的补偿,总是姗姗来迟。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