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嫱 本报通讯员 孙明天
晚上10点,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城市中心的灯火渐次淡去,石老人海水浴场一支特殊保安队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手电筒的光束划破夜幕,扫过沙滩、水面和礁石,青岛京城安保服务有限公司的安保大队长王裕和队友们开始了当晚的第一次巡逻。
“我们的队伍有93个人,实行早、中、晚三班倒,24小时巡逻值守。队里有兼职大学生,也有工作了三四年的老队员。每个人都要定期参加培训演练,人人都要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王裕说。
“3号区域,一切正常。”王裕边走边对着领口的对讲机说道。夜班巡逻从晚上10点持续到次日清晨7点,这样的流程他要重复几十次。队员们望向无边的黑暗,脚步在潮湿的沙地上留下的深坑不断被涌上来的潮水抹平。他们不说话,只是反复执行4个动作——“走、照、听、报”。
王裕介绍,沙滩每隔100米设有一个巡逻点,夜班队员要每小时全覆盖巡逻一次。在王裕所在的工作群里,“已劝阻游客”是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字。
夜幕下的海岸哨兵
夜色渐深,安保队员面临的挑战也愈发清晰——劝阻游客下海。
判断游客是否有危险,队员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37岁的徐宁波在这里工作刚满一年,他身上挂着几个鼓囊囊的装备包,里面装有救生绳、强光手电、对讲机和哨子。长期日晒让他的脸被晒得黝黑。
他卷起袖口和裤腿,胳膊和小腿上露出明显的“黑白分界线”,双脚脚背上还有两处未愈合的结痂,由于整天在沙滩上走动,细沙容易灌进鞋里,反复摩擦导致多处皮肤被磨破。
“只要有人越过安全区域,我们必须第一时间上前劝阻。”徐宁波语气坚决地说。他的手机里存着一张他十分珍惜的照片,时常拿出来反复看。那是今年7月,崂山区委政法委、区见义勇为协会为他颁发的一张证书。
“那天晚上,我巡到深水区,发现一个又高又壮,看上去有200斤的小伙子正往海里走,水没过膝盖了,还在往前走。”徐宁波回忆说。
察觉到对方有轻生念头后,他一边拦在水边耐心安抚,一边用对讲机呼叫同事支援,两人看准时机,一起上前牢牢拽住了小伙的胳膊,用尽力气,将他拉回了岸边。
惊涛时刻的挺身而出
这样的救援并非个例。今年8月初的一个深夜,夜班队长祖皓明正沿着沙滩巡逻,手电光束扫到黑漆漆的礁石边,照见两个摇晃的身影,原来是两名喝醉酒的游客想趁着夜色下海游泳。
“快回来!夜里涨潮快,底下全是暗礁,危险!”祖皓明一边喊,一边快步冲上前,及时将他们拦了下来。“每年暑假这类情况都不少,我们既要果断处置,也得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
队员们也常常遇到来自游客的求助。比如帮忙寻找走散的孩子,或者寻找遗失的手机等物品。虽然这并不是职责范围,但他们也会尽力去帮助。
对于夜班队员来说,选择黑夜,意味着要告别常规的生活节奏。凌晨两三点,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刻,队员们各有办法对抗疲惫。有人走累了,就朝远处的队友打一束灯光信号。远远地闪一下,打个招呼,也互相提提神。
长夜背后的无悔付出
在昼夜颠倒的坚守里,夜班队员不仅要对抗身体的疲惫,更要面对对家人的亏欠。
祖皓明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可他却很难像普通父亲那样陪伴孩子,“往往我下班,他准备上学;白天我补觉时、孩子还没放学。很多时候,孩子找我时我都不在家……”
那些守护这片海滩的夜晚,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判断海上危险,他有三大“绝招”:一是观云识天气,他能通过云层厚薄和移动速度预判天气变化;二是听声辨浪情,从潮声的急促程度分辨浪头大小;三是观旗知变化,浴场在沙滩沿线插上旗子,即代表风大浪急、海滩封闭、禁止下水。“海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必须提前预判,我们才能及时清场防范。”祖皓明说。
清晨5点半,天际泛出柔和的蓝灰色,祖皓明和队员们完成了这个班次的最后一次巡逻,与早班的同事在沙滩相遇交接。
城市开始苏醒,早班公交车的轰鸣声取代了夜晚的寂静,祖皓明和一同下夜班的队友,拖着疲惫的身体隐入茫茫人海。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