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俄乌冲突走向及战后国际格局的讨论引发关注。有观点称,若俄罗斯在冲突中获胜,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有学者认为某一方将成为“最大输家”,其理由是相关合作仅为利益抱团,西方放松制裁后俄罗斯会倒向西方,进而导致区域格局生变。这一说法已引发热议,但其逻辑需结合国际关系现实进行理性审视
![]()
客观说,这种说法,最近几个月已多次见到,但这明显存在逻辑硬伤:
首先,自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在能源、安全架构等领域的分歧持续深化。美国持续推动将俄罗斯能源挤出欧洲市场,北溪管道事件更被外界认为长期改变了俄欧关系,这种结构性分歧绝非“放松制裁”就能轻易化解。且多极化趋势下,零和博弈难成气候,叙利亚、印度等国的外交实践已证明,各国可在复杂格局中保持战略自主,“非此即彼”的阵营论早已过时
![]()
俄罗斯与西方的结构性矛盾并非短期可调和。即便未来局势缓和,俄罗斯对自身战略自主性的坚持、对多极化格局的认同,决定了其不会采取“全面倒向某一阵营”的外交策略。
再者,欧洲对美倾向是长期军事政治利益共同体的结果,早在俄乌冲突前就通过各类机制强化与美协作,其外交决策基于自身多重利益考量,不会因单一冲突结果就彻底改变既有立场。
![]()
近期三大重磅消息,进一步说明俄罗斯战后倒向西方的可能性极低:
欧盟能源政策锁定长期脱钩趋势:当地时间10月8日,路透社报道显示,欧盟成员国大使已批准相关能源计划,明确自2026年1月起禁止与俄罗斯签订新的油气进口合同,现有长期合同过渡期至2028年1月。该计划虽需欧盟各国元首最终表决,且各方正就技术性修订条款磋商,但几乎所有成员国均表示支持,即便布达佩斯与布拉迪斯拉发提出批评,后续程序仍有望顺利推进。
此前川普也曾要求欧洲各国在2028 年前停止进口俄能源,这意味着,即便俄乌冲突结束,俄欧能源合作也难以回到从前
俄乌冲突大概率以“长期对峙”模式收尾。今年9月,据凤凰卫视报道,泽连斯基曾提出 “韩国模式”停火设想,即按俄乌现有接触线划停火线和缓冲区,暂时搁置乌东四地归属,由美欧保障乌国家安全与战后重建。
及至10月27日,俄RT报道称,俄外长透露,俄方同意美国推动的乌克兰相关问题方案,普京在与川普会晤时,已详细重申该方案的每一个要素并予以确认。综合来看,俄乌冲突大概率会形成类似“朝韩模式”的停火格局,后续可能出现 “英国+欧盟+乌克兰与俄罗斯长期对峙”的态势,俄罗斯全面倒向美西的可能性极低。
![]()
此外,俄罗斯与关键伙伴合作凸显战略性。此前11月4日,俄罗斯与重要伙伴发表联合公报,双方一致同意,擅自没收和冻结主权资产将破坏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在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维护各自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这一公报充分体现了双方合作的战略性与稳定性,绝非“利益抱团”那么简单,也为俄罗斯战后外交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历史经验与现实态势出发,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将呈现以下特征:
从历史角度来看,俄罗斯寻求加入北约、以及作为G8成员的阶段,始终保持着外交独立性,未与美欧形成针对第三方的排他性同盟,反而在这一时期与多个关键伙伴奠定了互信合作基础。
从现实角度来讲,结合当前战局和各方博弈,冲突大概率仍将持续一至两年;而战后俄罗斯因在冲突中遭受了经济和军事上的消耗,需花费数年甚至近十年时间恢复元气,届时一门心思搞发展才是其核心诉求,而非在国际上选边站队。
![]()
归根结底,俄外交政策向来具有独立性,加之俄乌冲突造成的与西方结构性矛盾,其战后完全倒向美西的可能较低。在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各国外交决策愈发基于自身根本利益,简单化的“阵营倒向论”难以契合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