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们不是在努力反华,而是他们跟不上变化。
2025年9月,前《繁花》工作人员古二开始公开剧组录音,内容包括王家卫与编剧秦雯对陈道明、唐嫣等演员的私下评价,秦雯爆料《流金岁月》幕后故事,以及疑似筹划影视公司招生收剧本的商业计划。随后剧组声明谴责录音公开,倪妮工作室委托律师,向太陈岚公开炮轰,李立群评论跟进。
所有人都在说话,所有人都在自保,所有人都在证明同一件事:
王家卫继众多香港出格艺人之后,已经成为了新的反华标志。而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繁华》,也变成了谐音的千夫所指。
虽然这是王家卫罪有应得,但这从他们这两个月的所谓反击中就能看出来,这场反华风暴不是现在才开始发生。
/壹/
《繁花》剧组在声明中,反复使用了三个词:隐私、违法、谴责。
这套话术试图将战场从"录音内容是否真实"转移到了"录音行为是否合法"。当你无法反驳对方说了什么,你就质疑对方有没有资格说。这是权力阶层最擅长的防御策略。因为它预设了一个前提:我们在幕后说的话,属于需要被保护的"隐私范畴"。
但什么是隐私?隐私是你在家里和妻子讨论晚餐吃什么。隐私不是你在一个涉及数亿投资、数百名工作人员、最终会被数千万观众消费的商业项目中,对合作演员进行的人格评判和对署名权进行的实质剥夺。
当你使用公共资源完成的作品出现权益纠纷时,你谈论的每一句话都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在我看来,"保护隐私"这个说辞的真实翻译是"保护权力不受监督"。
倪妮工作室的律师声明来得很快。11月1日,声明宣布已委托律师取证并追究法律责任。这个反应速度说明两件事:第一,明星团队对舆情的监控效率极高;第二,"法律追责"的首要目的不是打官司,而是威慑。让所有底层创作者知道:如果你敢发声,你会面临什么。更关键的是,倪妮工作室的声明通篇都在强调"追究法律责任",却没有一个字回应录音内容本身。为什么?因为一旦回应内容,就等于承认了真实性。
但有一件事是他们无法撼动的,也是2025年和2005年的最大区别。
在过去,明星和导演可以通过控制媒体渠道来控制叙事,现在不行了。
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让信息传播变成了一场无法被单一权力控制的洪水。倪妮工作室可以发律师声明,但它无法阻止几百万人在评论区讨论"秦雯说的是真的吗"。权力的本质是对信息流动的控制,而当这种控制失效时,权力本身就开始瓦解。
这种瓦解,就组成了香港导演们对于大陆后来居上的最大敌意。
/贰/
要理解王家卫的崩塌,你必须理解香港导演在大陆曾经拥有过什么样的权力。
那不是艺术权力,而是渠道权力。
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初,香港导演在大陆市场的统治地位,建立在一个简单但致命的事实上:他们掌握着把素人变成巨星的唯一通道。徐克可以把李连杰从武术运动员变成动作巨星,王家卫可以把梁朝伟从TVB演员变成"文艺片符号",这些转变的关键除了演员本身的优秀,更在于导演手里掌握着影院发行、媒体曝光、造星宣传的全部资源。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观众接触演员的方式只有三种:电影院、电视台、纸媒。这三个渠道全部被少数几个机构控制。一个演员能不能上大银幕,能不能接受专访,能不能出现在杂志封面,全部由香港导演和香港电影公司决定。所以香港导演的权力本质上是守门人的权力。
因为没有他们,你就是nobody。
但短视频时代彻底打破了这种垄断。现在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抖音上一夜爆红,任何一个素人都可以通过直播积累百万粉丝。成名的通道被彻底民众化了,或者说,被彻底碎片化了。导演不再是唯一的造星者,平台算法才是。当一个演员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接触达千万观众时,他为什么还需要王家卫来"发现"他?
香港导演就像旧贵族,试图用早年积累的声誉来维持地位。但声誉是会贬值的,尤其是当你的新作品无法匹配你的旧名声时。王家卫上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是2013年的《一代宗师》。之后的《摆渡人》口碑崩盘,《繁花》虽然有话题度但评价两极分化。观众已经不再迷信"王家卫出品必属精品"这个神话了。(可能除了上海人)
《繁花》对王家卫来说,本该是一次证明。证明即使在短视频时代,传统影像美学仍然有市场。
但王家卫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他用几亿投资堆砌出一个视觉奇观,试图让观众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影视剧。可是精致的表皮无法掩盖空洞的内核。当一部剧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怎么拍"而不是"拍什么"时,它本质上和那些用特效掩盖烂剧本的商业大片没有任何区别。
更致命的是,他在幕后践踏创作者权益的同时,在台前谈论"匠心"和"坚持"。这些矛盾最终会爆炸,而古二的录音只是引线。
/叁/
让我们看看,录音里到底暴露了什么。
王家卫评价陈道明,秦雯爆料唐嫣、游本昌。这些评价的具体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本身暴露的逻辑:当一个导演需要通过贬损合作演员来确认自己的品味优越性时,他已经输了。真正的创作者用作品征服观众,用镜头证明实力,而不是用私下的毒舌来刷存在感。
秦雯爆料《流金岁月》的内幕,让我感到恶心。当她获得了一点点权力,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改变规则,而是加入踩踏游戏。秦雯作为编剧也是受害者,但当她有机会发声时,她选择的不是揭露不公,而是爆料八卦。
录音里还提到王家卫筹划开影视公司,办夏令营,收年轻人的剧本。当渠道垄断权失去之后,教育产业化成为新的收割模式。你不能再通过"选角"来控制演员,那就通过"招生"来控制编剧。你不能再通过"发行"来收过路费,那就通过"培训"来收学费。它把收割包装成了"传承"。年轻人会心甘情愿地交出剧本,交出创意,交出版权。等他们醒悟过来时,合同早就签了。
我越来越确信,《繁花》的失败有多个层次。
商业层次:高投资低回报。
艺术层次:用金钱堆砌的视觉奇观无法掩盖剧本的空洞。
道德层次:在幕后践踏创作者权益的同时在台前谈论匠心。
但最致命的是象征层次:《繁花》是香港导演向短视频时代发起的一次失败反击,不是因为观众不懂欣赏,而是因为王家卫自己背叛了他想要捍卫的东西。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指向一个残酷的事实:王家卫的时代结束了。
不是因为他拍了一部烂片,而是因为支撑他权威的整个结构都崩塌了。他就像一个国王,突然发现自己的王国已经不存在了,臣民们已经在新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秩序。
而那个秩序里,根本没有国王的位置。
/肆/
但最后,我们也不能假装古二就是无辜的。他选择用偷录和曝光的方式来维权,这个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知道这么做可能违法,知道这么做会被谴责,但他还是这么做了。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
当一个行业没有有效的仲裁机制时,当底层创作者的权益纠纷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时,暴力就成为唯一的语言。古二选择的不是最好的方式,而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这就是"以恶制恶"的宿命。当规则失效时,每个人都会变成丛林法则的执行者。古二选择曝光,秦雯选择爆料,倪妮选择律师,向太选择视频炮轰。
当然,向太说王家卫从不给演员高价,不知道钱去哪儿了,说绝不录用王家卫。这些话从一个资本家嘴里说出来,本身就很讽刺。
香港导演屡屡展示出反华的一面,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什么都没做。
他们只是想要维持着旧有的运作方式,维持着旧有的权力结构,维持着旧有的思维模式。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像过去三十年那样继续下去。可是时代变了,王家卫和《繁花》,只是这场碾压中,发出的最后一声神经断裂的脆响。
当你站在原地不动时,奔跑的人会觉得你在倒退。当你拒绝进化时,进化就会把你当作化石。
(完)
![]()
感谢您的点赞,关注和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