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说 “路边的东西不要随便捡”,不是迷信,而是藏着对安全的警惕。尤其出门在外,有些东西看似 “捡了占便宜”,实则可能暗藏陷阱,一旦伸手,很容易惹祸上身。这 2 样东西,无论看着多诱人,都别捡,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第一样:看似贵重的 “陌生物品”—— 小心 “钓鱼” 陷阱
出门时若看到路边、公园或公共场所,有包装精致的礼盒、密封的包裹,甚至是露在外面的现金、首饰、手机等 “贵重物品”,千万别轻易捡起。这些东西很可能是 “钓鱼” 工具,背后藏着诈骗、敲诈或法律风险。
这类物品的陷阱往往有两种:一是 “碰瓷式诈骗”,比如你捡起 “掉落” 的手机,立刻有人上前说 “这是我的,你是不是想偷”,再拿出伪造的购买记录索要高额赔偿;二是 “违法物品栽赃”,有些不法分子会把毒品、假币等违禁品伪装成普通包裹,一旦你捡起,可能被监控拍到,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还有更常见的 “扫码领物” 陷阱,比如包裹上贴着 “扫码解锁领取”,扫码后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或被强制扣除费用。
哪怕物品看着 “无主”,也别抱有侥幸心理 —— 真正丢失贵重物品的人,大多会第一时间报警或在原地寻找,不会轻易让东西长时间留在路边。遇到这类情况,最好的做法是视而不见,或联系工作人员、警方处理,避免自己成了 “陷阱” 的目标。
二、第二样:来源不明的 “食品 / 饮品”—— 警惕健康风险
无论是在路边、公交站,还是商场角落,若看到开封或未开封的零食、饮料、水果等食品,哪怕包装完好、看着新鲜,也绝对不能捡来吃。这些来源不明的食品,可能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甚至危及安全。
一方面,食品可能被人为动过手脚 —— 比如不法分子在饮料里添加药物,意图迷晕后实施盗窃、抢劫;或因存放不当,早已变质、滋生细菌,食用后容易引发呕吐、腹泻等急性肠胃炎。另一方面,有些食品可能是他人丢弃的 “问题产品”,比如过期、有质量缺陷的零食,或被污染过的水果,捡来食用只会损害自身健康。
尤其要提醒家长,务必看好孩子,别让孩子捡路边的食品 —— 孩子对风险的判断力弱,容易被鲜艳的包装吸引,一旦误食有问题的食品,后果不堪设想。出门在外,想吃东西就通过正规商店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再 “诱人”,也坚决不碰,这是对自己健康最基本的保护。
“出门两不捡” 的本质,是对 “意外便宜” 的警惕 ——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 “天上掉馅饼”,看似划算的 “捡到”,往往藏着看不见的祸事。不捡陌生贵重物品,是避免卷入诈骗与法律纠纷;不捡来源不明食品,是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出门在外,多一份谨慎就少
一份
风险,学会 “视而不见”,不被眼前的小利诱惑,才能平平安安出门,顺顺利利回家,远离不必要的麻烦与祸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