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9日下午,羊城秋意渐浓,广州图书馆内气氛庄重而热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指导,广东省文化学会、中共广州市天河区委宣传部、羊城晚报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广东视窗、广州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学会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广州雅村文化空间、广东省文化学会粤港澳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广东“第七届红色日记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此隆重举行。近两百名文化界、教育界与新闻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场围绕红色记忆书写与时代精神传承的文化盛会。
下午三时,典礼在红色主题宣传片的恢宏画面中正式启幕。著名主持人陈扬逐一介绍到场嘉宾,包括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斯奋,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馆长康殿英;羊城晚报社副社长孙璇、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田东江、南方传媒副总编辑、出版部总监萧宿荣博士、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省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宋俊华教授、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徐枫教授、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安玉红女士等,现场掌声不断,热情洋溢。
大赛盛况:红色文脉绵延不息
周建平博士在致辞中系统回顾了连续成功举办七届红色日记征文大赛的台前幕后,已经成为广东红色文化品牌的特点,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重点介绍了本届大赛的整体情况。他指出,本届征文投稿踊跃、作品质量显著跃升,社会参与度广泛,尤其反映出年轻一代对红色历史的深刻共鸣与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展现出红色文化在当代的强大感召力。
主题鲜明,脉络贯通
大赛作品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主轴,贯穿历史回望、精神提炼、思想教育与文化自信等多重维度,形成从理论深耕到实践体悟、从宏大叙事到个体抒写的完整叙事体系。例如“突出贡献奖”聚焦理论构建,“最佳纪实奖”致力于历史现场的还原,“最佳研学奖”则关注红色资源的当代转化。
代际参与,梯队渐成
赛事设成人组、中学生组与小学生组三大板块,构建起“感知—理解—传播—创新”的传承链。小学生通过日记与研学亲近历史,中学生逐步开展分析与思辨,成人作者则承担起研究与创作的双重责任,红色基因在笔墨间薪火相传。
形式多元,跨界融合
作品类型涵盖学术论文、文学创作、艺术笔记、纪实文学与研学报告等,体现出红色文化表达已突破单一模式,走向艺术、教育、学术与实践的多维融合。例如《练歌》以书画体验折射精神修炼,《创作马思聪雕塑笔记》则从艺术创作过程解读人物背后的时代精神。
亮点作品评析:思想与艺术的交响
在颁奖环节中,一系列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它们不仅展现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日记文学的多元魅力。
理论深耕与文化自信
刘斯奋、林岗的《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荣获突出贡献奖。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不仅以《白门柳》闻名,多年来更持续关注文化自信构建。该作品通过作家与学者的深度对话,从历史悲情中寻找文化自信的根基,具有很高的理论引领价值。康殿英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写日记——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红色思政大课堂党课系列演讲》从微观史视角切入,通过日记这一私人载体揭示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兼具史料价值与思政教育创新意义。
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
杨建华的《时光重逢的惊叹——军校同窗四十年聚会记》荣获名家特稿奖。作品以军校同窗聚会为切入点,将军旅记忆与时代变迁结合,体现集体记忆的情感力量。韦振中的《创作马思聪雕塑笔记》则从艺术创作过程重构历史人物,展现精神符号的当代转化,兼具美学与思想性。
地域红色基因的当代阐释
成人组一等奖作品罗宏的《湖南为什么这样红》与袁瑰秋的《周浩:追求极致的深海匠人》等,将地域红色基因与当代工匠精神并置,拓展了“红色”的内涵,使红色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组普遍注重“体验式写作”,如《戈壁·红星·成长——我的新疆红色独立营日记》《触摸历史温度——小讲解员的十九路军研学之旅》等,通过亲身参与实现情感共鸣,避免教条化表达。
特色奖项的现实关照
最佳课题奖聚焦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如基层检察院的英烈保护实践、高校的红色文旅调研,体现“红色资源”向“红色动能”的转化。最佳纪实奖强调历史细节抢救与当代典型挖掘,如《1937:“仁慈地主”与一个湖南“红军娃”的故事》与乡村振兴新农人纪实,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最佳研学奖突出实践性与教育性,如高校剧本研读、小学研学小队活动,显示红色教育向项目化、场景化发展。
颁奖时刻:荣光与传承
在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中,宋俊华教授宣读了表彰决定。典礼依次颁发了突出贡献奖、名家特稿奖、最佳纪实奖、最佳研学奖、最佳课题奖、优秀教师奖以及一、二、三等奖等多个奖项。获奖者中既有笔耕不辍的文化名家,也有深入一线的纪实工作者;有潜心研学的师生,也有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获奖代表罗宏、袁瑰秋现场发表了真挚动人的获奖感言,分享了他们书写红色日记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
文艺表演:艺术诠释红色精神
颁奖典礼后,一场以“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精彩文艺汇演在主持人唐赛艳的引领下华丽上演。广州涉外艺术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林素纯的女高音独唱《军营飞来一只百灵》深情款款;雕塑家韦振中先生的小提琴独奏《叙事曲》婉转悠扬;曾静怡的舞蹈《一条大河》,胡靖婕的舞蹈《春述》,舞姿曼妙,展现了多元的艺术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朝天小学同学们表演的情景朗诵《点墨星河》,充满童真与活力,体现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生代中的薪火相传。著名青年歌唱家林湘凯的一曲《黄河颂》雄浑激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音悦合唱团带来的《世界赠予我的》《我的祖国》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共鸣,大家用歌声共同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祝福。
开启新征程:第八届大赛启动
活动的最后,迎来了又一个重要时刻——第八届红色日记征文大赛启动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嘉宾代表主办单位代表共同上台,点亮启动装置,标志着新一届征文大赛的征程正式开启,预示着红色日记的书写与传承将迈向新的台阶。典礼在全体与会人员的大合影中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红色日记创作成果的集中检阅与表彰,更是对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的有力推动,激励着更多人提笔记录时代强音,续写红色华章。
(记者 何金德 通信员 李莉文 汪嘉辉)
![]()
![]()
![]()
![]()
![]()
![]()
![]()
![]()
![]()
![]()
一等奖获得者罗宏教授发表感言
![]()
一等奖获得者袁瑰秋发表感言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