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25年10月,中国CPI同比转涨0.2%,PPI跌幅收窄至2.1%,购进价降2.7%,为通缩周期中正常波动,非趋势改变。CPI实际上明显高估:线下价格采集忽略线上低价、标价未计折扣、样本低估食品比重。反内卷难逆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格局,唯有改革收入分配、提升家庭消费,方能推动物价趋势性止跌回暖。
一、10月份零售物价由跌转涨,生产者购进价与出厂价跌幅收窄。
![]()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非常难得地在周日公布了10月的物价指数数据,因为生产者购进价格、出厂价格跌幅有所收窄,零售物价由跌转涨。“好消息”藏不住赶快公布,不好的数据拖一拖晚几天再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从9月份的下跌0.3%转为上涨0.2%。其中,消费品价格下跌0.2%,服务价格上涨0.8%。
10月份,CPI环比上涨0.2%,比9月份的环比涨幅0.1%略有放大。其中,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环比均上涨0.2%。
![]()
10月份,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跌2.1%,跌幅比9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这是PPI同比连续第37个月下跌;环比上涨0.1%,9月份环比为持平。这是11个月来PPI首月环比上涨。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4%,跌幅与9月持平;环比上涨0.1%,涨幅与9月持平。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4%,跌幅比9月收窄0.3个百分点;环比与9月持平,而9月份环比则下跌0.2%。
![]()
10月份,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跌2.7%,降幅比9月收窄0.4个百分点,这是生产者购进价格连续第32个月同比下跌;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
二、10月份的物价指数是通缩周期中的正常波动,非趋势性改变。
![]()
我在《9月份CPI、PPI跌幅收窄。如不增加个人收入占比,难改通缩大趋势》一文中谈过,一个大的若干年的通缩周期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持续几个月的价格反弹回暖周期,如同所有经济现象的大周期中存在小周期一样,这不足为奇。但如果我们把小周期的反弹、回暖,误判为趋势性的改变,则一定会影响我们的投资失误,经济资产调整出错。
从CPI来看,在2024年1月创下0.8%的近两年同比最大跌幅之后,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CPI持续12个月保持同比上涨。但随后出现了持续4个月的同比下跌。
从PPI来看,在2023年6月创下最近3年最大跌幅5.4%之后,PPI跌幅持续13个月收窄,到2024年6月和7月,PPI跌幅收窄至0.8%。但从2024年8月份开始,PPI同比跌幅收窄趋势被打断,又恢复持续扩大的趋势,至2025年6月、7月,PPI跌幅扩大到3.6%。
经济活动中一定存在趋势性的周期规律,但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统计误差的影响,基期数据起伏的影响,趋势性的周期规律表现在具体的统计数据层面,一定会存在起伏与波动。作为经济研究人员,最忌讳的就是将经济数据的起伏与波动,误判为周期性规律的趋势性改变。要从起伏与波动的数据中得出趋势性判断,一定不能只依据一个月、两个月的数据就做出轻率的判断。
三、由于样品选择与价格采集存在的瑕疵,CPI存在明显的高估。
![]()
三郎是中国物价指数编制的元老,在统计部门有过十几年的物价指数编制工作经验,中国第一款物价指数计算机处理程序就是三郎独自完成的。当时没有如今这么多可选的语言,那套系统使用的语言是FOXPRO。三郎对中国的物价指数编制系统,是具有发言权的。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我们的CPI是存在明显高估倾向的。
第一,价格采集工作局限于线下,导致价格高估。
2025年前9个月,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65877亿元,其中网上实物零售额91528亿元,占比25%。由于线上销售额增长一直快于线下,线上的占比每年均以1-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众所周知,线上价格低于线下价格。以某品牌纯棉男衬衫为例,线上含快递费每件99元,线下长沙该品牌专卖店折后169元。假设一年来该衬衫线上、线下价格未变,但由于线上销售比例从去年的22%增加到今年的25%,其均价也下降了1.4%。
实体商品如此,非实体商品也如此。比如,线上订购的机票、酒店价格,一般会低于线下的销售价格,只不过价差没有实体商品那么大。
这意味着由于我们没有采集线上的价格,我们就技术性地忽略了线上低价但线上的占比逐年扩大所带来的价格结构性下降的趋势。
第二,价格采集标价与越来越大的实际折扣所带来的价格高估。
从1980年代建立物价统计制度开始,城市调查队的物价统计人员采集价格,主要依据商家的标示价格。客观上,顾客根据标示价格的还价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隐蔽性,不太容易获取。
但事实上,由于越来越多的商业从国有、集体比较死板的经营,转为较灵活的民营经营,实际成交价与标价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供给过剩越来越严重,需求越来越低迷,价格战愈演愈烈之后,商家的折扣与标价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以比亚迪汉EV的销售价格为例,其标价去年和今年都是起价16.88万元起,但去年只有1万元左右的折扣,今年有2万元的折扣。按标价计算,其价格未变。如按实际成交价计算,其价格下降了6.3%。
而随着商家电子结算系统的普及,实际上采集实际成交价已经非常容易。
第三,住户调查获得的CPI权重数据,因样本的原因,低估了食品的比重。
![]()
计算CPI不仅要采集价格,还需要确定每一个代表项目和分类的权重。权重来自统计局城市调查队和农村调查队的住户消费支出数据。
这个数据的大头是城市居民,毕竟我们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70%,农村居民中还有至少四分之一在城市生活。
统计制度上,住户调查的样本户来自1%人口抽样调查或人口普查的数据,调查队在其中抽取大约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2022年城镇近6万户、农村近7万户,通过他们的日记账来汇总计算出CPI中262个基本分类,大约600多种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权重。
如果严格抽样,其误差率自然是可以科学计算的,也会非常接近实际。但在各地调查队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民工、异地租房就职生活者的住所并不稳定,住户调查的样本中,很难抽中他们。而众所周知,这部分人往往是收入较低的人群,其收入水平、消费支出远低于在城市拥有固定住所的住户,其恩格尔系数则远高于他们。
10月份,食品价格下跌2.9%,但非食品价格上涨了0.9%;1-10月份食品价格下跌了1.9%,而非食品价格上涨了0.3%。由于住户调查低估了食品消费占比,因此就低估了食品价格下跌对CPI的影响,高估了非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总体上高估了CPI价格指数。
第四,一些可以验证的数据也显示CPI存在明显的高估。
![]()
比如房租,国家统计局的租赁房房租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1%。
但专业机构中指研究院在1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住房租赁行业逐步迈入传统淡季,50城住宅平均租金为34.57元/平方米/月,环比下跌0.49%,同比下跌3.63%。
在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626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2%,其中房租大约占18.5%,水电燃料大约占3.7%。以此推算,国家统计局的房租同比价格指数比中指研究院的高估了3.5%,导致CPI同比指数高估了0.65%。
再如交通工具。国家统计局中的交通工具包含了汽车、自行车,可能还有电动车。但由于汽车销售额在交通工具中的占比超过了9成。为简化计算,我们以汽车代替交通工具。
10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交通工具价格同比下降1.9%。1-10月下降3%。
2025年1-9月,国家统计局的汽车零售额为4711亿元,同比增长1.6%,工信部公布的1-9月汽车销售量为3226万辆,同比增长14.9%,假设汽车销售结构在一年中变化不大,汽车均价则下跌了11.6%。
2024年,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占比14.1%,其中汽车占比8.8%。按此计算,因国家统计局的汽车价格指数比推算的汽车均价指数高估了8.6个百分点,影响CPI高估了0.76%。
仅房租与汽车,就有可能导致CPI高估了1.4%。虽然10月份CPI同比上涨0.2%,如果修正高估部分,则下跌了1.2%。
四、反内卷难改通缩趋势,唯有通过提高个人收入、激活家庭消费,才可能通过实际经济再平衡来推动价格回暖。
![]()
11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在“由负转正!10月CPI同比涨0.2%“一文中称,从近期政策动向上看,反内卷对汽车价格的支撑作用有望持续,促消费政策存在加码空间,也有望带动11月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数据改善。
三郎认为,不要高估反内卷对价格通缩趋势的影响。因为这一轮价格通缩,主要是由经济增长动能弱化,工资增长困难所导致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所推动的。反内卷可能会影响产业链上游的国企控制的原材料行业价格回暖,但由于内需不足,10月份开始外需出口年内首次下滑,产业链下游的消费品制造业面临需求不足的买家市场,无法将上游的成本涨价传递给消费者。反内卷将导致他们的利润恶化。如果反内卷能够取代供求规律,经济学原理就需要改写了。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个人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激发家庭消费,改善较为严重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不平衡状态,才有可能推动物价趋势性止跌回暖。
【作者:徐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