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气温骤降瞬间“撤回”了一个秋季,猝不及防就“一键入冬”了。一时间,暖宝宝、电热毯、棉大衣……各种取暖神器闪亮登场。在正式来暖气之前,如何有效做好防寒保暖,减少生病?今天,医生就来逐一破解御寒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衣服穿得越多越暖
有些人认为在寒潮天气里穿得越多越能保暖,但过度穿着容易导致出汗过多,反而会使身体失去热量。尤其不少家长,摸到孩子手脚凉,就开始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加衣。
其实,人体的四肢末梢距离心脏供血比较远,身体最容易凉的就是手和脚,但是手脚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的核心温度,不能仅凭触摸孩子手脚判断冷热。现在成人穿多少衣服,孩子的衣服厚度应该是差不多的,适当按照成人的节奏增减衣物就可以了。
误区二:紧闭门窗挡住冷风
秋冬季是流感的高发期。如果外出后把病毒等带回家,家中又不能做到定期通风,病毒浓度在密闭空间内就相对会高。因此,室内的开窗通风必须要提上日程。
大家可以每天上午一次或者下午一次开窗通风,最好在温度较高,比较暖和的时候,把室内空气流动起来。届时,积聚在室内的各种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就不容易生存,人就不容易发病。
误区三:老人晨练越冷越要动
早晨是心脑血管“魔鬼时间”,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极易诱发意外。秋冬季节温度明显下降,尤其是清晨十分寒冷。从中医角度讲,老年人正气不足,抵挡寒邪的能力不够,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很容易感受寒邪或风邪。因此,建议老年人的运动应该追着太阳跑,跟着温度跑,大太阳出来以后,温度上来了,阳气足的时候再运动,感寒受风的几率就会降低。
误区四:电暖器、电热毯连轴转
电暖器、电热毯这类电器彻夜不关,不仅容易引发火灾等危险,也容易对健康造成危害。本身秋冬季节空气中的湿度就偏低,电暖器、电热毯会进一步影响室内的湿度,长时间使用容易使人感到鼻子干、气道干,甚至出现干咳的现象。
秋冬季节,家中可以常备温湿度计,随时观察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最好使室内湿度保持在40%到60%之间,最佳温度应在20℃到22℃左右。室内和室外温度差过大,反而会增加感冒、发冷的几率。
误区五:冻到头晕还硬扛
临近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血管遇冷后会紧缩。老年人心脑血管弹性本身就不好,感寒后血管突然收缩,很可能出现局部组织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痛、头晕、胸闷、胸痛、血压波动等症状。忍一忍,挨到来暖气了就好了?错!寒冷时保暖有助于避风寒,对于有基础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一旦出现胸闷、头晕,甚至一侧麻木,可能是我们的血管在预警,需要及时就医,切忌硬扛。
此外,秋冬季节遭遇风寒后,气道也容易收缩。对于患有慢阻肺、哮喘的患者,气道遇冷后容易变窄,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就会窄上加窄,憋气会加重。这类患者可以让中医大夫开一些温肺补肺、解表散寒的药进行调理,帮助大家安然过冬。
文/孟广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