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伦敦金属交易所即将暂停人民币等非美货币期货交易。这一看似寻常的市场调整,实则是一场直指人民币资源定价权的精准狙击。
当该举措与美国12月大概率重启的量化宽松、刚组建的十国关键矿产联盟形成时间共振,全球金融市场正站在新旧货币秩序激烈碰撞的关键节点,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虽遭荆棘阻拦,却也迎来了破局突围的全新契机。
![]()
伦金所此番“除名”决定,以“流动性不足”为由,显然难以服众。数据是最有力的反驳:2024年人民币计价铜期货日均成交量已达35.7万手,2025年上半年更是飙升至48.2万手,这样的交易规模足以印证市场对人民币计价工具的认可与接纳。
更耐人寻味的是,伦金所实为香港交易所全资子公司,却在美元体系遭遇人民币挑战的敏感时刻做出该决策,其背后美国主导的金融遏制意图,已然昭然若揭。
这场针对人民币的金融狙击,有着环环相扣的缜密逻辑。星展银行相关报告指出,美联储将于12月1日终止量化紧缩,若市场流动性未能得到有效缓解,重启量化宽松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
当下美国深陷政府停摆风险、就业市场承压等多重困境,印钞放水似乎成了其缓解经济压力的无奈却必然之选。而量化宽松引发的全球大宗商品重新定价,恰好为美元夺回资源定价权提供了绝佳窗口期。
再叠加G7国家主导搭建的十国关键矿产联盟,三方联动打出“印钞放水+交易所封杀+联盟围堵”的组合拳,其核心目标便是将人民币彻底排除在核心矿产定价体系之外,逼迫其重新退回美元主导的结算框架之中。
美国之所以急于对人民币出手,根源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刺痛了美元霸权的根基。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采购国,中国在资源贸易领域的话语权持续攀升。
![]()
目前超30%的铁矿石贸易已实现人民币结算,从波斯湾的石油到非洲大陆的矿产,人民币结算网络正以强劲势头在资源领域快速铺开。
长期以来,美元正是凭借锚定石油、矿产等核心资源,才稳稳筑牢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而人民币在资源定价领域的崛起,无疑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霸权危机。
但危机往往与机遇相伴相生。短期来看,人民币期货交易的转移或许会引发市场短暂波动,但从长远视角而言,定价权的核心终究掌握在最大买方手中。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更坐拥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与坚实的产能基础,这正是人民币信用最硬核的支撑。
![]()
此前香港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竟引发全球1000亿美元资金争相认购,这一现象也直观印证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充足信心。伦金所的交易限制,反而会成为催化剂,加速相关交易向上海期货交易所转移。
再联动香港、迪拜等离岸市场,一个境内外协同发力的双重交易网络正加速成型,推动全球金属定价迈入伦敦与上海双轨并行的全新时代。
即将到来的12月金砖会议,更成为人民币破局的关键契机。面对美元体系的主动切割,金砖国家极有可能将“人民币购买全球关键矿产”纳入核心议题,加速搭建自主可控的结算与定价体系。
![]()
这绝非被动防御,而是牢牢把握“最大买方”主动权的战略布局——过去美元靠石油锚定霸权,如今人民币正以核心矿产为支点,重构全球资源贸易的货币逻辑。
这场货币博弈的本质,是新旧金融秩序的交替碰撞。美元试图以强权手段维系摇摇欲坠的霸权,但历史早已证明,货币的信用终究源于背后坚实的经济实力与稳固的贸易话语权,而非人为的封锁与围堵。
人民币被伦金所“除名”,绝非国际化之路的终点,而是摆脱对旧体系的依附、构建自主金融体系的全新起点。
![]()
当全球格局在各类博弈中不断重塑,人民币手握“最大买方”的核心优势与日益壮大的国际共识,必定能在重重挑战中开辟出一条更具韧性的国际化道路。这场金融战场的较量终将证明,公平合理的全球金融新秩序,绝不可能被霸权逻辑阻挡前行的步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