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推荐景点,也没有旅行攻略,就想单纯聊聊非遗,这个看上去有的神秘的“东东”。近年来,在一些文旅活动、旅游景点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非遗的身影,如剪纸、印染、陶艺、雕刻等,有的甚至成了文创产品的一部分,为广大游客所熟知、购买、珍藏。
![]()
可能有朋友会问,非遗是啥?简单点说,就是传统美术、书法、音乐、曲艺、技艺等的总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可谓包罗万象,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比如春节、端午、中秋,京剧、相声、皮影戏;又如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刺绣、竹编、中医诊法等,数不胜数……。但也有部分民间地方非遗,“藏在深闺”,几乎“人未识”。
![]()
昨天,在泰安万达北广场举办的龙争虎“豆”·山东豆腐美食争霸赛上,看到了泰安当地非常多的非遗项目展示,不少是“老面孔”,像泰山晴天见草木染、糖画、剪纸等,相信去过王林坡村“泰山炊烟巷”、白马石村白马里、东岳庙会等场合的朋友,都曾看到过它们。
![]()
而像泰山王氏掐丝画技艺、泰山口金包制作技艺、邹氏葫芦犀皮制作技艺等,这些泰山区第十一批非遗项目,可能是自己对此不甚了解、孤陋寡闻的缘故,总感觉比较陌生,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完全走进大众呢?
![]()
个人感觉,它们主要还是根植于某一特定社区或地域,与当地人文环境紧密相连,一旦离开这个土壤,难以被外界理解和接受。另外,一些非遗项目,有着复杂的工尺谱、特定的手工艺诀窍等,对于不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的现代人来说,理解门槛高,难以产生共鸣和兴趣。
![]()
大多非遗项目诞生于农耕文明或手工业时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生活方式被颠覆。例如,传统的木工技艺被现代家具生产线取代,嘹亮的山歌被流行音乐淹没,非遗赖以生存的社会需求基础动摇了。
![]()
市场经济下,许多非遗产品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缺乏规模效应,难以与工业化产品竞争。传承人无法依靠技艺获得体面收入,导致年轻人不愿学习,“人亡艺绝”风险大增。
![]()
过去,看皮影戏、听地方戏可能是主要娱乐活动。现在,有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选择,在争夺人们注意力方面,相对来说,非遗处于劣势,主要还是与当下主流的热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综艺节目等结合还不够紧密。
![]()
传承人青黄不接也是一个问题,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老去,而学习非遗技艺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经济回报还不稳定,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传承链非常脆弱,毕竟吃饭是第一位的。这方面,泰安玉祥老银匠就做得比较好,值得大家借鉴。
![]()
我们外出旅游,在景点中看到的非遗,大多只是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吸引游客过去看个热闹,看到的只是“形”,却感受不到它的“魂”。如何做到让游客不仅喜欢看,还有兴趣亲自动手体验,有收获的喜悦感、成就感,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才是最需要去做的。例如可以通过现场工艺指导,让游客实操,做出成品,作为纪念,穿在身上、吃进嘴里、玩在手心,才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
总而言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向“前台”,就需来一场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奔赴”,注入现代审美及创新,融入文旅与国潮,化身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成为可参与、可消费、可共鸣的“活态”时尚,让老手艺也能“潮”到飞。
![]()
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