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58岁,最近常喜欢在晚饭后喝上一小杯白酒,自称“活血通络又助眠”。每次他举杯,家人都劝他少喝点,“这点量,不碍事!”他总是笑着回绝:“人老了,不喝两口,哪有滋味!”可前不久体检,他的肝酶超标、血压波动,夫妻俩都吓了一跳。
检查当天,医生提醒他:“别再小看这每天一杯的小酒,危害远大于想象!”为什么看似无害的小酒,却让健康亮红灯?一点点酒,到底会给身体带来什么?
![]()
到底是养生,还是毁健康?不少中老年朋友都因此犯了难。是不是每餐小酒真能防病?坚持下去,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很多人觉得,“每天一点小酒无伤大雅,还能活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这个观点,流传甚广。但专业医生和最新权威研究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2021年全球因饮酒相关疾病死亡人数高达33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3%。其中,中小剂量、长期“规律饮酒”的风险不容忽视。
![]()
哈佛大学一项针对40万人的10年跟踪研究发现,即使每晚只喝约15-30ml白酒,相当于半两,也会引发血压轻度上升、肝功能异常。长期摄入小量酒精,肝损害风险提高16.9%,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7%左右。
追溯酒精进入体内的代谢路径:酒精主要在肝脏分解,过程中生成乙醛。一点点酒,肝脏就要加班解毒,乙醛对肝细胞、血管内壁都会造成微损伤。
有数据显示,男性日均饮酒20g以内(约一两白酒),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不喝酒人群高出26.8%。并且,不同体质、年龄和既往慢病史的人群,风险还会上浮。
医学研究发现,长期晚饭后饮酒,即使每次量不多,慢慢也会对健康形成“隐形侵袭”。尤其这4个变化,值得每位中老年朋友警惕:
肝脏损伤加剧
酒精90%以上由肝脏分解,“酒精+晚饭高负荷”模式,加重肝脏代谢压力。多项国内顶级肝病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每周饮酒4次以上,谷丙转氨酶升高概率提升18.7%。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等。
血压波动、心血管风险增高
晚饭时间后饮酒,正好赶上血压高峰。中国高血压指南2022版明确指出,哪怕小量饮酒也可能诱发血压失控。最新流行病数据表明,常饮酒者收缩压平均高4.2mmHg,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
![]()
睡眠质量受影响
不少老人以为“酒后易入眠”。实际上,酒精虽易催眠,但会打碎深睡周期。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晚饭后饮酒者,半夜醒来频率高出22.5%,长期记忆力也易受损。
消化代谢变差,肥胖风险上升
酒精本身含热量,1克酒精可产生7千卡热量。“餐后小酒”往往让人食欲更旺。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中年男性晚饭后饮酒群体,5年肥胖率提升12.3%。
尤其重要的是,第3点(睡眠质量下降)最易被忽视:长期轻微饮酒后,白天嗜睡、记忆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也会变多。这种“慢性困乏”,常常被当成老年自然衰老而忽略,百害无一利。
不少人有社交压力,习惯“推杯换盏”。但医学共识非常清晰:没有安全的饮酒剂量,哪怕每晚一小杯,也要多加警惕。具体建议:
![]()
如果能不喝,就尽量完全戒酒:日常聚餐可用无糖茶饮或低糖果饮代替,健康又不失礼数
偶尔饮酒后,务必多补充水分、增加蛋白质摄入,降低肝脏压力:适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营养的蔬果,帮助身体代谢酒精剩余物
养成每日监测血压、肝功能的习惯:如有波动及时就医;家中老人更要警惕“小酒养生”陷阱
睡前尽量避免任何含酒精饮料,防止睡眠障碍:晚餐以清淡为主,远离高油高盐,减轻肝肾负担
一些朋友担心断酒影响情绪,建议规律锻炼、培养新兴趣,疏解压力;也可通过正念冥想、养花、慢跑等方式代替“借酒消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