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狭窄的楼梯爬升至三楼,拉开伯年艺术空间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微醺感”,不知道源于登楼到来的身体疲惫,还是刘溪画面中的“醉意”。10月18日开幕的个展“忘了吗?我们一起唱过歌”,策展人林雨扬以一句颇为浪漫的句子,带领观众进入展览。
刘溪的画布被形容为“风月场”,这个词对于1998年出生的艺术家来说或许有些老派,却精准形容了画布背后所指的公众性与私密边界的尺度。油画和喷漆两种材料交融出的晶莹的质感,摇摇欲坠的场景与迷离的氛围,被艺术家形容为“醉了”。这不是一种物理状态,而是借助“酒精”的掩护,得以回溯记忆与内心真实状态的幕布。
2024年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硕士毕业后,这是2025年至今,刘溪的第三个个展。除了画面色彩带来的直观视觉感受,作品名字同样印象深刻。例如《我直视着喷溅而出的焰火,随后,光斑起伏在那片喧闹中。》,这种文学底色充盈在展厅内。恰如策展人有意在展厅一角放置的老式录音机,不仅为了回应展览主题,更多在展厅内形成无声的浪漫回响。
倘若记忆是时间的容器,那么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描绘的,正是容器内里那些难以捕捉的流光碎影——气味、光线、触感,如何在不经意间重组了我们对存在的感知。艺术家刘溪的创作,似乎也栖息在这片暧昧的领域:她的画布不是对现实的复刻,而是对时间褶皱中那些“事件”的捕捞。
![]()
![]()
刘溪个展“忘了吗?我们一起唱过歌”
2025.10.18-11.16 伯年艺术空间
夜晚在她的笔下不再是时间的背景,转而成为心理的、流动的场域,光线与物体在其中交织成多层的感知结构,仿佛普鲁斯特笔下那块浸在茶水里的小玛德莱娜,瞬间打开了记忆的洪流。
刘溪的成长轨迹穿梭于齐齐哈尔的工业腹地与秦皇岛的滨海沙岸之间,这两座城市不仅赋予她双重的地理经验,更在她潜意识中埋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观:一种是工业文明的线性时间,在机械厂房的钢铁结构中锈蚀为斑驳的色层;另一种是海洋的潮汐时间,以环形的运动在颜料堆叠中形成记忆的涡旋。
这种时间的双重性,令人想起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的“竞速学”(Dromology)——我们所处的世界正被不断加速的技术时间所裹挟,而个体的感知却常常滞留在另一种缓慢的、循环的节奏中。
![]()
刘溪《幕布之后,锒铛相撞》
亚麻布油画和喷漆 190×130cm 2025
在刘溪的画作中,这种时间的辩证关系被具象化为“物”的流动与变形。她描绘的聚光灯、烟花、乐器、破碎的玻璃杯,仿佛同时处于坠落与悬浮的状态。他们是工业文明中高速运转的符号,同时在海洋般的夜色中被稀释、延展、重组。维利里奥认为“速度是遗忘之形式”,在刘溪的笔下,速度的悖论被转化为视觉的悬停:物在高速运动中凝固,又在静止中暗涌着记忆的潮汐。
刘溪的绘画实践,始终在探索“空间”如何成为“事件”的现场。她不再将空间视为被观看的场所,而是将其构建为一种流动的关系网络。形象的叠加、时间的错位、感知的交互,共同构成作品的生成逻辑。正如她在《艺术栗子》的访谈中所言:“我画物,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静态的并置,而是动态的、充满张力的“事件”。
![]()
刘溪《我直视着喷溅而出的焰火,随后,光斑起伏在那片喧闹中。》
亚麻布油画和喷漆 110×200cm 2025
在她的作品《我直视着喷溅而出的焰火,随后,光斑起伏在那片喧嚣中》中,烟花不再是节庆的象征,而是情感爆发的瞬间。光斑不再是物理现象,而是记忆的残影。物在她的画布上成为“行动者”,他们相互追逐、抵抗、挣扎,甚至破裂。
这种对“物”的重新赋权,令人想起维姆·文德斯在《完美的日子》中的那句台词:“世界是由多个世界组成的,有些世界相连,有些则不是。”刘溪的画面正是这些“相连又断裂”的世界的集合——他们从未静止,也无法被归纳为单一的叙事结构。
刘溪的创作深受电影与文学的启发。她提及的《巴黎夜旅人》《海上钢琴师》《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等影片,无一不是在探讨时间、记忆与空间的交错。她阅读的《束草的冬天》《厨房》《素食者》等文学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她对情感结构与知觉流动的敏感度。
![]()
艺术家刘溪在展览现场
在她的画作中,色彩、形状与线条共同形成“感知的语法”。色彩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记忆的结构与知觉的路径。她以近乎蒙太奇的手法组织画面,将现实与虚构、公共与私人、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消解,使观者进入一个不断生成的“事件场”。正如她在自述中所言:“绘画是一种‘空间-事件’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既是对线性时间的反抗,也是对记忆断裂性的包容。
她童年时倾听父亲“二分之一的对话”与“心不在焉的图像”之间的交织残响,恰如她画布上物与物之间的低语。那些看似断裂的沟通,在艺术的转化中成为新的联结。正如策展人所言:“笨蛋也是流动的。”在这句看似戏谑的总结中,暗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在流动中,我们或许能够逃离非此即彼的困境,进入一个更宽容的、多重世界共存的领域。
![]()
![]()
刘溪个展“忘了吗?我们一起唱过歌”
2025.10.18-11.16 伯年艺术空间
刘溪的画布被形容为“风月场”,画中的灯“喝醉了”,星星与月亮“坠落”,万物在流淌中裂变。这种流动性,不仅是对物理世界的解构,更是对人际关系的隐喻。
当被问及“他人即地狱”时,她回答:“我曾经这样相信。”而如今,她的画作似乎指向另一种可能:关系或许是地狱,但地狱的边界是流动的;个体经验的线“部分独立与局部交叉”,并在恒常变化中呈现积极的面貌。
刘溪的创作是对“瞬逝”的礼赞。她捕捉的不是物的形态,而是物在时间中的“势能”——那些即将坍缩、神游或爆破的瞬间。她的作品标题,如《幕布之后,锒铛相撞》《如同蝴蝶扇动下翅膀》,本身就如诗句般充满抒情性,为画面打开叙事的开放性,邀请观者共同参与意义的编织。
![]()
刘溪个展“忘了吗?我们一起唱过歌”
2025.10.18-11.16 伯年艺术空间
![]()
刘溪《如同蝴蝶扇动下翅膀》
亚麻布油画 90×120cm 2025
在这个被速度统治的时代,刘溪以她的画布为我们提供了一处缓存的缝隙:在那里,时间可以是锈蚀的钢铁,也可以是冲刷记忆的潮水;物可以是冰冷的器具,也可以是有呼吸的生命体;关系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风月场上的一场宿醉。
最终,正如普鲁斯特所启示的:永恒或许就藏在我们对瞬逝之物的凝视中。在刘溪的画布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与事件的流动,更是我们对自身存在的一次次温柔回望。
![]()
文字|狄思奇
图片|伯年艺术空间、刘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