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每年的11月10日是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日。2011年10月,乔布斯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去世,将这一“肿瘤中的罕见病”带入了公众视野。由于临床表现“千人千面”,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误诊漏诊率很高,患者平均需要5年才能得到确诊。在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日前夕,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原春辉,揭开这一疾病的神秘面纱。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种细胞遍布人体各处。因此,不同于一般肿瘤好发于身体某一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几乎全身都有可能发生,其中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
“对于我国患者来说,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最为多见。”原春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一种罕见病,2025版《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指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约为6.98/10万人。在过去20年间,随着诊疗技术的提升及健康体检的普及,神经内分泌肿瘤检出率呈陡线上升趋势。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绝大多数患者从发病到确诊需要5-7年,约有超过一半患者被发现时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
原春辉解释,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功能性肿瘤会异常分泌激素或肽类物质(如胰岛素、胃泌素等),导致特定综合征(如低血糖、腹泻等)。无功能性肿瘤虽可能分泌少量激素,但不足以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或转移相关表现(如腹痛、肿块等)。两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差异。
“例如,有的患者有慢性腹痛或消化性溃疡,一直按照溃疡治疗不见好,却不知道其幕后杀手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原春辉提醒,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缘无故地突然晕厥、发怒,在餐前经常出现低血糖、言语不利等症状,不能仅考虑神经系统或精神系统的问题,也需要考虑是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激素异常分泌引发的临床表现。“这种疾病起病隐匿且罕见,没有长期诊治经验的医生会意识不到,容易误诊或漏诊。”
哪些情况下需要警惕可能是神经内分泌肿瘤?
原春辉表示,首先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如果家族中有人确诊过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警惕,可以对子女进行基因检测,针对胰腺、肾脏等进行筛查,40岁以上的人群需要定期做胃肠镜检查。
原春辉告诉记者,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出现症状较早。以常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例,胰岛素瘤的常见症状为低血糖发作,空腹和餐前会大汗、心慌;胰高血糖素瘤会在皮肤上出现游走性红斑,患者常因此去皮肤科就诊,被当成皮炎治疗。胃泌素瘤的表现是难治型消化性溃疡。还有一类血管活性肠肽瘤,表现是长期腹泻、大量水样便、电介质失衡。“如果在基层医院,每天给病人输液、补钾,按照症状来治,往往会忽视患者的真正病因是胰腺上长了肿瘤。”原春辉说。
原春辉提醒,如果出现腹痛、腹泻、发作性皮肤潮红、反复发作低血糖等症状,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明确病因。目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手术是最主流的治疗方法。“相较于胰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生存时间长、治疗手段多。”原春辉说,在多学科诊疗(MDT)框架下的治疗手段包括内科的化疗、靶向、免疫,介入科的栓塞等,早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通过手术可实现治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