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子不仅是植物繁衍的关键器官,更是人类膳食营养的重要来源。全球约70%的铁摄入来自植物性食物,尤其是谷物和豆类种子。然而,超过20亿人仍因铁摄入不足面临缺铁性贫血风险,隐性饥饿问题依然严峻。与此同时,铁过量也会对植物和人类造成氧化毒害。因此,精准调控种子中的铁含量,实现“足够但不过量”,是植物学和营养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植物激素脱落酸(ABA)作为种子发育的核心调控因子,长期被认为是“休眠建立”和“萌发抑制”的关键分子。但其在种子营养积累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调控铁元素的吸收与储存,一直缺乏系统研究。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郑远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bscisic acid regulates iron accumulation in plant seeds via the PYLs-bHLH IVc-YSLs module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ABA在种子铁积累中的“分子刹车”功能。研究显示,ABA通过一套新发现的信号模块,在种子成熟过程中抑制铁元素过量积累;而当植物感知缺铁信号时,该抑制被解除,从而增强种子铁储备。这一机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得到验证,为理解种子铁稳态调控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培育“高铁低毒”营养强化作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
研究团队以拟南芥为模型,系统分析了种子发育过程中ABA含量与铁积累的时间动态,发现种子成熟过程中ABA的含量与铁含量呈负相关。外源施加ABA显著抑制种子中铁含量,而ABA合成缺陷突变体则表现出铁积累升高,表明ABA在种子铁积累的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ABA受体PYLs可直接与铁调控转录因子bHLH34/104/115相互作用,阻断其对铁转运蛋白基因YSL1/3的激活功能。遗传分析证实,YSL1/3是ABA调控种子铁含量的关键下游靶点。而当植物处于缺铁状态时,bHLH104/115反过来抑制ABA合成基因ABA2及受体PYL4表达,形成一条“铁-ABA”负反馈回路,精准调节种子铁储备。
该研究首次将ABA的功能从“调控种子休眠萌发”拓展至“营养稳态调控”,揭示了植物如何在“铁充足时防止毒害、铁缺乏时保障供应”之间实现精细平衡。由于ABA通路、YSL蛋白及bHLH转录因子在作物中高度保守,该机制为今后通过基因编辑或精准育种提升稻米、小麦等主粮作物的铁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
ABA参与调控种子铁积累模式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赵鸿云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郑远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存教授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人才启动经费,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5129971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