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原《岭南文化》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付云,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原巡视员彭赟,省文联原二级巡视员梁少锋,省写作学会会长胡伟教授等10多位省内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作家组成的广东省写作学会调研组,深入清远市英德、佛冈、清城区、三连一阳等地,开展为期两天的“乡村富民产业与文旅融合”专题调研采风活动。此次活动紧扣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要求,以“文化赋能产业·写作助力振兴”为主题,聚焦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文旅特色化三大维度,全面把脉清远在茶产业升级、农文旅融合、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瓶颈挑战,为清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智识动力。
![]()
首日行程从“世界红茶之乡”到先进制造高地,见证清远产业蝶变——11月6日上午,调研组首站抵达被誉为“中国现代红茶工艺摇篮”的英德红旗茶厂。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老厂,曾是新中国红茶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如今已华丽转身为国家级工业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保留原有苏式厂房风貌的基础上,红旗茶厂引入数字化生产线、建设茶文化研学营地,并启动“世界红茶技艺中心”项目,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工业遗存与文旅体验的有机融合。其创新采用的“国有公司+民营企业”专项运营模式及“1+N+家庭农场”产业化服务联合体机制,通过统一加工、标准化种植指导与品牌共建,有效带动周边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增收致富。调研组成员感叹:“这里不仅保存了历史记忆,更激活了产业未来。”
![]()
随后,调研组走进积庆里红茶谷——这过千亩的生态茶园,构建起集种植、加工、观光、研学、电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企业自建品牌“积庆里”,在全国设立超百家专卖店、上千个专柜,并布局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近年来年均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以上。调研组现场观摩采茶、制茶、品茗全过程,对“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茶叶变商品”的转型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该模式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
当日下午,调研组转赴佛冈县,先后考察熹乐谷温泉旅游综合体与广东鑫统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涵盖山顶度假酒店、凤凰温泉(水温高达87℃)、无动力乐园、民俗文化园、自然研学基地等九大业态。其“微度假+沉浸式体验”模式精准契合时代消费趋势,成为大湾区家庭周末出游首选。调研组特别赞赏其餐饮团队深度挖掘本地食材、屡获省级大奖的做法,认为这是“以食促旅、以味留客”的典范。
![]()
与此同时,鑫统仕集团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汽车热交换系统领域的“专精特新”标杆,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年产能达864万台,展现出清远制造业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坚持“党建强则发展强”理念,打造“红鑫·益企”党建品牌,推动党组织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实现党员骨干与技术骨干“双向培养”,核心管理岗位党员占比近三成,获评“广东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真正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
当晚,调研组就首日所见所感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英德茶产业与佛冈文旅制造“双轮驱动”,体现了清远“一县一业、一镇一特”的产业布局智慧。
![]()
次日行程走进清城文化空间,感受城乡融合的精神温度——11月7日上午,调研组来到清城区东城街道,探访禾秧合社农文旅综合体。该项目由清城区政府与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联合打造,拟分三期建设乡村美学宿集、农业乐园、青创市集等多元业态。目前已建成和秧别院民宿、亩叽岛亲子农场、庭里院外田野餐厅等特色板块,白鹭湿地与千亩稻田相映成趣,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回归田园的理想之地。调研组认为,该项目探索出“国资引导+市场化运营+村民参与”的可持续乡村振兴路径,极具推广价值。
![]()
随后,调研组走进北江生活馆——这座坐落于凤城广场亲水平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虽仅1100平方米,却集非遗工坊、亲子阅读、治愈讲堂、本土文创、北江文艺走廊于一体。馆内常态化开展绘本剧、民谣之夜、节气茶席等活动,年服务群众超万人次。调研组成员现场体验了清远非遗“擂茶粥”制作,并对“将文化嵌入商圈、社区、景区”的理念表示赞赏,称其“小而美、精而暖,是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
![]()
![]()
![]()
最后一站,调研组登临北江中央的江心岛书院。这座由荒岛蜕变为岭南文化高地的书院,现为全省首个正式挂牌的岭南书院,拥有藏书阁、北江讲堂、教授工作室等功能空间。近150位高校教授登岛授课,年均举办文化活动200余场。调研组在中华善本馆驻足良久,翻阅《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丛书,感慨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心,竟有如此一片思想的‘湿地’,实为清远之幸、市民之福。”
![]()
![]()
![]()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原《岭南文化》主编、省人民政府部门原省宣教中心干部、省写作学会顾问刘付云在清远英德、佛冈、清城、三连一阳等地开展调研采风后指出,当前清远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乡村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全产业链布局不完善、农产品深加工环节滞后,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缓慢,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亦有待健全。对此,刘付云建议: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需坚持“上下联动、双向发力”——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统筹部署,也要有自下而上的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效能。要以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为核心,强化县域统筹协调、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改革创新赋能、夯实要素保障支撑,全面助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到,江浙两省在乡村产业发展领域积累了诸多先进经验,其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升级、农文旅融合发展、联农助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典型做法极具借鉴价值,建议清远分批组团赴江浙调研学习,吸纳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助力本地乡村富民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
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原巡视员彭赟在行程中表示,文旅产品不能“曲高和寡”。熹乐谷、禾秧合社等项目定位清晰、价格亲民,值得肯定。未来新建项目务必避免盲目高端化,要让普通市民“进得来、玩得起、留得住”。此外,英德红茶应打造“可游、可学、可购”的沉浸式体验线路,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茶叶,更是文化认同。
![]()
省文联原二级巡视员梁少锋则从文艺评论角度呼吁:“文化不是点缀,而是核心竞争力。”北江生活馆、江心岛书院证明,公共文化空间可以成为凝聚人心、涵养文明的“精神锚点”。建议清远进一步挖掘北江文化、瑶族文化、茶马古道等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
![]()
![]()
![]()
![]()
省写作学会胡伟会长深有感触:“写作是传播的桥梁。此次调研采风中,红旗茶厂的工业史诗、江心岛的书香雅集、禾秧合社的田园诗意,都是绝佳的创作素材。省写作学会将组织会员撰写系列报告文学、散文随笔,组织全民性的征文活动,在国家级、省级等平台以专题文章发布,用文字点亮清远名片。这是一次深刻的“寻根”与“发现”之旅。在红旗茶厂的机器轰鸣中,我听到了工业史诗的雄浑;在江心岛书院的静谧一隅,我触摸到了城市文脉的温度。这一切生动地告诉我:写作的源泉,正蕴藏在这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清远的故事,有茶的醇香、泉的灵动、稻的金黄,更有奋斗者的身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充满张力的时代文本。作为写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沉入这片热土,用笔尖感知时代的脉搏,将清远经验升华为打动人心的文字,为历史留痕,为时代放歌。”
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谢光辉教授表示:“我深切感受到“文化赋能”的千钧之力。从红旗茶厂的工业遗产活化,到江心岛书院的琅琅书声,文化并非悬浮的装饰,而是驱动产业兴旺、凝聚乡土深情的核心引擎。作为政协委员,我尤为关注“以文兴业、以文化人”的清远实践,它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中“人”的获得感与精神归属。未来我将积极建言,推动将北江文化、茶道精神等独特IP系统整合,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持久竞争力,让清远的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筋骨,更具文化灵魂。”
广东财经大学张军华教授表示:“此次清远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田野课堂”。我亲眼见证了“绿水青山”如何通过精巧的产业设计与市场化运营,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无论是红旗茶厂的“国有+民营”创新机制,还是积庆里从茶园到景区的全产业链闭环,都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引领,更需要微观层面如品牌打造、供应链整合、文旅融合等精细化的商业实践。未来,我将把这些宝贵的案例融入教学与研究,致力于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的财经智慧与学术力量。”
广东金融学院京东数智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谷向伟副教授表示:“建议用好、用活广东省职教城丰富的专业及学生资源,以有效且有为的电商直播、文创大赛及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等实践项目为牵引,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营销,通过政、产、学、研的深度协同,系统性地擦亮清远独特的“农(农业)、红(红色文化)、工(工业遗产)、商(商业创新)”文旅IP品牌,从而为区域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颇具参考价值的“清远模式”。通过系列具体的项目落地,将“农-红-工-商”四大维度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进一步提升“智慧文旅”平台功能,鼓励高校团队更深入地参与乡村数字短板补齐、AI+农业等数字化项目;持续推进南部“清远长隆+北江生态”与北部“国家公园+壮瑶风情”的生态文旅产业格局形成,鼓励文创设计从赛事展览走向市场化产品开发;总结英德红茶亮相国际舞台的经验,鼓励高校团队利用国际化平台传播清远文旅形象,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地方回应:感恩调研组指导,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心——清远市社科联有关领导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调研组表示衷心感谢,调研组的真知灼见,将为清远推动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宝贵思路。英德市有关领导表示,将全力支持红旗茶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推动积庆里红茶谷创建国家5A级景区;英德市政协有关领导补充道,英德红茶作为英德的特色产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将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更多游客在体验英德茶文化的过程中,爱上英德,促进英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佛冈县有关领导透露,熹乐谷二期“不夜山谷”项目已投入运营,未来将引入更多夜间演艺与非遗展演。清城区有关领导指出,清城区始终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立足资源禀赋,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将持续优化禾秧合社运营模式,将其打造为全省“百千万工程”标杆项目。
![]()
以文载道,以旅彰城,共赴振兴之约———此次调研采风,不仅是一次产业观察之旅,更是一场文化寻根与精神对话。从英德茶山的氤氲茶香,到佛冈温泉的氤氲水汽;从清城稻田的白鹭翩跹,到江心岛上的琅琅书声——清远正以“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新时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壮丽篇章。省写作学会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清远乡村振兴成就的优秀作品,助力“清远好物”“清远美景”“清远故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清远,也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务实创新的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
清远调研行/胡伟(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
粤北秋深采风行,红旗漫卷茶香盈。
积庆千畦凝碧玉,禾秧万顷绘丹青。
北江文脉书中续,书院潮声岛上鸣。
莫道乡村无锦绣,振兴路上有诗情。
![]()
《禾秧合社观感》(外一首)/曾新友(中国作协会员、岭南诗社副社长)
群鹭涌来扇稻浪,荷塘畔草长新鲜。
客开颜处勤私语,鹅壮羊肥踏绿毡。
《喜游凤城江心岛》
一岛浮江犁碧波,横桥绿影鸟欢歌。
轻舟劈水压云动,各色游鱼看客多。
《英德茶颂》/谢光辉(省政协委员)
南方有嘉木,禀赋自天然。
风叶承新露,云根漱冷泉。
金毫香馥郁,玉液韵清妍。
一品涤尘虑,清茗胜酒筵。
(广东省写作学会 夏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