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海鸥通讯社
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今日读来尤为值得人们警醒。当我们习惯用表情包、网络梗、流行语交流,当“yyds”“绝绝子”成为沟通的口头禅,当复杂深邃的表达被忽视和遗忘,一场无声的“文字失语症”正在蔓延。提笔忘字、张嘴忘词,言辞苍白、词汇贫乏,当我们逐渐失去用精准文字锚定思想、用细腻笔触描摹心境的能力时,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悲的“退化”?
毫无疑问,我们正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的浪潮中,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重构了我们的生活图景。短短两年时间,AI从陌生概念变为日常工具,几秒之内便能检索信息、生成“答案”。可时代的馈赠往往也暗藏陷阱:人们在享受便捷中逐渐被工具“反向驯服”,陷入碎片化信息织就的茧房,在被动接收中钝化了思考的锋芒;同时又深陷焦虑,恐慌将思考、创作与表达的权利拱手相让,失掉了作为人的主体性与创造力。须知,精准的提问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识能力、证伪能力,都是驾驭AI必不可少的前提。
![]()
在不久前的海鸥媒体课上,资深媒体人梁长玉老师为海鸥通讯社的学生记者们提出了三点建议:“敏于观察,勤于思考,不辍笔耕。”这十二个字,恰是AI浪潮下,我们应对“文字失语症”的良方—观察是捕捉生活细节的触角,思考是沉淀思想的内核,笔耕是锤炼表达的路径。也唯有坚持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守住独立思考的能力,磨砺精准表达的功夫,我们才能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自我的不可替代性。
![]()
在这个凡事追求“快节奏”的时代,作为学生记者的我们,更需要主动“慢下来”。不是单纯地追逐流量、热度或偷懒重复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工作,而是要苦练基本功,打下坚实的文字基础。从每月一篇的文学稿做起,逼自己走出舒适区,主动发掘细微的美好,用文字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珍惜每一次采访的机会,在与不同的采访对象的对话中学会倾听、概括与凝练,力争写出最生动鲜活的故事;向身边优秀的同伴看齐,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比较研读,不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逐渐形成属于自己成熟的创作风格……
![]()
今天,恰逢第26个记者节。在这个属于记录者与表达者的节日里,我们更应该去体悟“文字的力量”。真正的深刻,从来不是“想过”,而是“写过”,更要“以作品说话”。希望我们不仅要有提出独到见解、想法的能力,更要有不断提高验证自己观点、设想的能力,用好各种表达手段,将精彩的创意落地。
愿与诸君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