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进入到2025年之后,国内银行业出现了一些反常的现象。有不少储户反映:前几天去银行购买大额存单却发现已经卖完了。同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却在不停的推荐理财产品。这让储户们琢磨着:“我就想存个安稳钱,咋还这么费劲了呢?”事实上,2025年的存款市场已经偷偷变了样,储户在存钱时,往往会出现4大怪事。
第一,大额存单发行突然变少了
过去储户去银行存钱,大概率都能买到大额存单。不过,现在大额存单发行量突然变少了,很多储户因为买不到大额存单,也只能存定期了。不仅如此,即使能买到大额存单,利率也比年初下降了许多。以3年期的大额存单为例,年初还有1.80%,现在大额存单利率已经降至1.55%。而且,大额存单的利率要比定期存款也高不了多少。
第二,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的怪事
![]()
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的怪事。部分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达到1.55%,而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却只有1.5%。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现在储户都喜欢存3年定期,很少有人存5年定期。而为了吸引储户资金的流入,银行就上调了定期存款利率。此外,银行也不希望储户存5年定期存款,因为银行也算不准以后存款市场的利率会怎么变,怕担风险。
第三,大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差距拉开
现在国有大型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而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却高出不少。通常国有大型银行的3年期存款利率是1.35%,而中小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则达到1.65-1.75%。对此,不少储户还在纠结,究竟是把钱存国有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事实上,国有大银行存款安全性强,而中小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却较高。
第四,银行工作人员都在推销理财产品
![]()
过去储户拿钱去存银行定期存款,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来推销理财产品。而现在储户到银行里办理存款业务时,工作人员会极力推荐理财产品。而不少储户在看到了工作人员推荐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心动了。以某款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年化收益率是2%-2.2%,这要比定期存款利率高出不少。
对于以上这4大怪象,很多人都很“纳闷”,为什么存款市场会出现这些“反常”?其实,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现在银行净息差越来越低,2025 年一季度末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只有 1.43%,比 2024 年四季度又降了 0.09 个百分点,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净息差收窄会影响到银行的业绩。而为了降低融资成本,部分银行就会减少大额存单的发行、将存款利率进行倒挂。
另一方面,银行工作人员向储户推荐理财产品,除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确实要比定期存款高出不少之外,还有就是在净息差降低的情况之下,银行为了生存下去,也只能想办法去做理财产品等这类中间业务。希望通过中间业务的收入,来弥补净息差收入的减少。
![]()
而面对2025年银行出现的这4大怪象,储户又该如何存钱呢?对此,我们给出了4招应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招,合理配置不同期限的存款
现在出现了存款利率倒挂的情况,那么储户就应该存3年期的定期存款,而不要再存5年期的定期存款了。此外,储户还应该注意流动性问题,建议把资金分成三份:一份3年期存期存款,另一份存1年期定期存款,最后准备几万元,留在身边备用,以应对不时之需。
第二招,购买大额存单要看准时机
![]()
现在虽然大额存单越来越难买到,但也并不是没有机会。比如,月初或季初都会有大额存单发行的可能性。建议储户可以与客户经理打个招呼,一旦银行有大额存单推出,让客户经理提前通知,这样买到大额存单概率就能提升。
第三招,储户可以把钱存到股份制银行
通常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利率要比国有银行更高一些,但安全性又比村镇银行、农商银行更稳定。这样储户既能享受到较高的存款利率,又能避免中小银行出现破产倒闭的风险。
第四招,购买理财产品需谨慎
![]()
现在很多储户都在抱怨存款利率过低,工作人员就会推荐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谨慎,必须要把投资风险考虑进去。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在逐步上升,主要原因是货币市场收益在下降,债券市场的风险又集中爆发。
综合来看,2025年银行存款市场出现的这些变化,其实是大环境和银行经营压力叠加所产生的。对于储户来说也要与时俱进,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这样既能确保存款的安全,也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息收入。而面对现在存款市场的新变化,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