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本报记者 赖书闻 本报实习生 李雨璐
傍晚时分,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食堂里,储运部职工姚鹏攥着笔记本快步赶往新办公楼,“徐荣刚工程师的设备课有实操案例,可不能错过。”
姚鹏口中的“设备课”,是近日海南炼化开设的设备类培训课程之一。如今,这样的培训班已成为海南炼化2200余名职工的“充电站”,学习热潮在企业内部持续涌动。
海南炼化以“四好五化”培训新范式破题——瞄准技能短板、人才结构与发展节奏矛盾,以好平台、好教师、好教材、好评价为核心机制,以网格化、标准化、积分化、专业化、日常化为实施路径,构建起覆盖管理、技术、操作、承包商四类人才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为传统炼化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人才动能。
场场爆满,学习热情高涨
培训当晚,新办公楼培训会议室座无虚席。设备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徐荣刚站在投影屏幕前,开始讲解《中国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V2.0》的核心要点。台下,70余名学员专注记录。
公共服务部一线操作工高仁泽对培训班感触颇深:“平常觉得只要设备能运行就好,但通过设备类培训我才明白,要掌握不同时段设备使用情况,才能延长运行周期。”
如今,这样的培训场景在海南炼化已成为常态。仅2024年,操作序列员工通过“岗位能力矩阵”完成1600余人次实操轮训;技术人才依托高校合作攻关“芳烃技术2.0”,培养骨干47人,为企业技术创新储备力量。
“公司以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开展培训。”聚烯烃部高级主管庞艳勇展示着培训笔记,上面清晰记录着3次课后实践的心得体会。这种“理论授课+案例研讨+现场实操”的三段式培训,让班组异常处置响应速度平均提升40%,保障了生产平稳性。
利用淘汰旧设备改造的实训基地,全年开展阀门操作等现场培训24场次。“现在不是公司逼着学,而是大家抢着学。”党委组织部高级主管赵乾坤翻开培训签到表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的培训班场场爆满,职工学习热情高涨。”
精准滴灌,破解人才断层压力
在课堂上,新员工时不时转头向身旁的老员工低声请教。这种“师徒同堂”的学习场景,是海南炼化破解人才断层的创新实践之一。作为2006年入职的老员工,海南炼化炼油二部HSE(质量安全环保)总监王春晓见证了公司从500人到2200余人的跨越式发展,也亲历了35岁以下职工占比达45%带来的培养压力。
2021年入职的高仁泽,大学主修设备专业,主动向部门报名参加设备类培训班。他告诉记者,培训让他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而对于王春晓这样的技术骨干,培训成为知识更新的加速器。通过培训班系统学习,他一年内连获工程师、技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三项资质,成为同事口中的“三师人才”。
聚烯烃部高级主管庞艳勇坦言:“过去当技术员时,从新手到独立顶岗需36个月,现在通过仿真培训和见习轮训,新人周期压缩至18个月。”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培养,让关键岗位人才储备从2023年的189人增至2024年的356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
据悉,2024年,职工参加培训班后的测试平均成绩提高40%;环保事故发生率下降56%,节能项目增效173.1万元;全年共获得国家级和集团级技能竞赛奖项27项,创下该企业历史最佳成绩。
培训体系持续产生辐射效应
2024年,海南炼化获得独立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资质。
据统计,海南炼化全年完成800人次初、中、高级技能鉴定,通过率达89%。“这个证书在民营企业也认。”赵乾坤说。
对比传统培训,海南炼化“四好五化”培训体系让职工技能水平实现飞跃。过去培训资源向管理层倾斜,基层实操覆盖率仅62%;六大培训平台,包括配备VR模拟设备,可模拟120种异常工况的仿真中心,让职工技能鉴定通过率提升18个百分点,培训效果显著提升。
如今,这一培训体系正在持续释放辐射效应。
赵乾坤透露:“我们正规划建设石化实训基地,未来海南炼化将发挥石化产业链链主技术优势,为自贸港石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海炼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