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130年校庆,作为1987级计算机系毕业生,小米创始人雷军,以个人名义向他的母校进行了捐赠,金额为:
13亿元。
这是当时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捐赠。
为何捐13亿给武大?
背后要感谢一个中途“被下课”的老校长——刘道玉。
是他推行的学分制改革打破了僵化的学习模式,让雷军能用两年时间修完四年全部学分。
是他营造的自由探索氛围,让雷军在珞珈山埋下科技创业的种子,更学会了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就在这笔巨款捐赠的五天前,恰好是刘道玉91岁的生日。
如今,这份饱含感恩的巨额捐赠余温尚在,这位以教育理想点亮无数人人生的老先生,终究没能等到22天后的132年武大校庆。
2025年11月7日,武汉大学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有机化学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
消息传出,无数武大校友朋友圈里掀起了一片静默而深沉的刷屏悼念的浪潮。
这浪潮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怀念,更引向一个深刻的追问:斯人已逝,他毕生心血所系、临终魂梦所牵,究竟是什么?刘道玉校长,他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刘道玉校长也许并不在乎等没等到这次校庆。
他在乎的是,武汉大学乃至中国教育,是否保留了那份尊重个性、点燃理想的教育温度,是否依旧初心如磐、薪火不熄。
珞珈山上的改革试验
洞见财经,是个财经号。
如果让我从财经角度去观察,我认为刘道玉的教育革新,为中国商界埋下了改变时代的种子。
在中国,和武汉大学站在同一水平线的大学,起码有十所。
但提起“走出最多商业领军者”的高校,武汉大学的名字总能被反复提及。
当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商业史时,会发现一个现象:
泰康陈东升、小米雷军、中诚信毛振华、公牛阮立平等知名企业家,都有个共同的母校——武汉大学。
这份独特的人才基因,并非偶然。
这来自40多年前,刘道玉校长在珞珈山上发起的那场“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教育界,刘道玉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当时有个观点:如果说民国时代中国最优秀的校长,是北大的蔡元培,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最优秀的校长,就是刘道玉。
他曾是推动恢复高考的关键人物,他也是在1981年8月21日任职武大校长的第二天,上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人物。
在头版国务院对他的任命中,这样写道:
“刘道玉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
当时的武汉大学,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排名根本不如现在的耀眼。
从1981年到1988年间,刘道玉开始对武大进行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改革。
刘道玉秉承以人为本、思想自由、民主学风的宗旨,认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人为的学生设置一道道门槛和禁区,磨灭学生们对于求知的冲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对学生们的限制,点燃学生们对各种新知识的敬畏和渴望。
所以,他废除了政治辅导员制,实行导师负责制。还克服重重困难,多次进京,率先摸索出一系列先进制度,实现了“以学生为本”。
他推行学分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安排学习进度。他建立主辅修和双学位制,鼓励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他开创插班生制度,为社会青年打开了进入高等学府的通道。最重要的是,他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甚至转学。
这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却是石破天惊的创新。
要知道,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学生一旦入学,专业就基本确定,很少有改变的机会。
此外,每当有新学生来到武大的第一天,刘道玉都要亲自告诫他们:
如果老师的课讲得不好,你们可以不听。
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甚至在当时的中国高校里,这样的话都是“离经叛道”的,都是超前的,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
但刘道玉却不怕,他就是要成为开方教育的开拓者和开路石。
到如今,刘道玉校长创立的改革举措,早已从武大走向全国,被众多高校采纳和推广,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这一切的,正是刘道玉所在乎的——对人的潜能的无限信任,对思想自由的坚决捍卫。他不在乎制度是否以管理者为中心,只在乎它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商界传奇的共同导师
在刘道玉的时代,以及他改革理念延续至今的深远影响下,武汉大学迎来了群星璀璨的时代。
不仅有易中天、张首晟、陶景洲这样的人文、法学翘楚,更有陈东升、雷军、毛振华、阮立平等一批影响中国商界数十年的领军人物。
如果仔细分析刘道玉时代武大培养出的这些商界精英,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特质:
创新精神、独立思考、敢于冒险、注重实践。
这些特质,正是刘道玉教育理念的直接产物。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作为武汉大学1979级经济系校友,是刘道玉教育改革的亲历者。
陈东升多次坦言,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以及刘校长亲手营造的创新氛围,是他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源泉。
无论是创办嘉德拍卖、泰康保险,还是布局大健康产业,陈东升身上敢为人先的魄力,都能找到当年武大教育的影子。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与陈东升同为武大1979级经济系校友,也是刘道玉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在武大求学期间,跨学科选课的自由让他得以跳出单一专业框架,同时涉猎经济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为他后来打破行业空白、创办中国第一家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奠定了基础。
毛振华曾说,武大给予的“不设边界的探索空间”,让他敢于在无人涉足的信用领域开拓前行,这份勇气正是刘道玉校长传递给学子的精神内核。
公牛集团董事长阮立平,1984届武汉大学电力学院校友,同样深受这份自由氛围的影响。
求学时,刘道玉推行的“注重实践”教育理念,让他养成了“从需求出发找答案”的思维习惯。
从深耕民用电工行业,到把“公牛”打造成国民级品牌,阮立平始终坚守“务实创新”的原则。这份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源于武大时期培养的实践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
1987年,18岁的雷军刚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在刘道玉担任校长的武汉大学,雷军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学分制改革,让雷军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他可以跨专业听课,可以提前修完学分,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进度。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是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雷军后来回忆说,正是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被动接受,而在于主动探索。
这个理念,后来成为小米"专注、极致、口碑、快"价值观的重要源头。
这些企业家的成功轨迹,都可以追溯到刘道玉的教育理念:
第一,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这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第二,鼓励跨学科学习。这让他们具备了复合型思维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第三,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这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免职、风骨与坚持
1988年,正值改革巅峰期的刘道玉被突然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
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他的教育理念超前了,他营造的自由气息与当时的某些思潮产生了冲突。
面对这样的挫折,刘道玉有两个选择:
一是接受调任,去北京做一个级别更高的官员。
二是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继续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他选择了后者。
他淡然地说:我的人生价值在于创造思想,在于教书育人,而不是做官。
这个选择,体现了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风骨。
从此,刘道玉从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转型为教育思想的探索者。
他退居书斋,撰写了大量教育论著,持续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声。
他将自己晚年的呼号比作杜鹃啼血: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份“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拗,恰恰回答了他终生“在乎”什么。他不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甚至不在乎理想的实现是否与自己有关。
在商业世界里,我们经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妥协。权力、金钱、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很容易让人迷失初心。
但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应该像刘道玉一样:
坚持核心价值观,做有意义的事情。
企业家们也是如此。
那些真正伟大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创业,而是为了实现某种理想而奋斗。
刘道玉的教育遗产,不仅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他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坚持。
今天,当我们怀念刘道玉校长时,我们怀念的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获得多少外在的认可,而在于是否坚持了自己的价值追求。
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思考。
这种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职位有多高,而在于他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
刘道玉校长用他的一生,清晰地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最应在乎什么。
他在乎的不是权位与浮名,而是思想的自由萌发,是每个独特个体潜能的极致绽放。这份沉甸甸的教育遗产——那份对“人”的终极关怀与信任——必将穿越时间,继续塑造一代代后来者。
正如他的学生们所言:刘道玉,是我们永远的校长。
刘校长,一路走好。珞珈山的风,将永远传颂您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