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北京城的暑气尚未散去,一封自柏林打来的密电却让北洋政府外交部灯火通明。德方明确表示,只要中国宣布“与同盟国保持军事合作”,胶州湾及其附属区域即可立即交还。看似天降的“好消息”背后,有着怎样的算计与博弈?
这场戏的序幕要追溯到1897年。那年冬天,德舰“伊尔蒂斯”号突然闯入胶州湾;不到二十四小时,海滩上的清兵就被驱离,德国国旗插上了小青岛灯塔。德皇威廉二世并不满足于一个军港,他要的是东亚据点——煤炭、铁矿、棉纱和整个山东腹地的市场。于是,1898年3月6日,《胶澳租借条约》摆在慈禧太后案头:租期九十九年,五百平方公里,一纸空文抵得上半个省。
![]()
德国在青岛的十七年,留下宽阔的栈桥、红顶的欧式街区,也留下尘封在档案里的掠夺账单。每年从即墨、胶县装船的煤铁逾三十万吨,运费和关税全部免除;德商在济南设立的“山东银行”只做两件事——低价收买原料,高利贷榨干小农。几千名山东汉子被迫充当苦力,码头上常见挎着毛瑟步枪的哨兵,用德语吆喝驱赶。
转眼来到1914年7月,萨拉热窝的枪声引爆世界大战。德国在欧洲战场仓促调兵,青岛守备只剩五千人,还需分出一半照看威海卫的补给线。此时的德驻华公使哈克思满脑子都是“怎样把负担甩掉”。他给柏林写信:与其被英日两国夺走,不如主动退还给中国,条件是——北京公开倒向同盟国,并提供五万劳力协助修筑中东铁路延伸段。
北洋政府内部瞬间炸开了锅。陆军部尚书段祺瑞直言:“若与德同进退,必与英、日为敌,后患无穷。”财政总长周学熙则关心另一件事——若真接手胶州湾,修复码头、代偿德方投资至少三千万银圆,谁来埋单?会议持续到深夜,袁世凯才拍板:“维持中立,不承诺、不得罪。”
![]()
德方提议被搁置,却并未作罢。1915年2月,哈克思再递备忘录,口气更急切:只要中国一声“愿与同盟国共进退”,德军可在一周内撤出。伴随而来的,是对山东矿权、铁路优先承包权的种种诱惑。但北洋高层心里明白,德国此举实属无奈。海上封锁让德军断粮断弹,青岛要塞一天炮弹只剩两发,连给火炮抹油的鲸脂都得向本地商行赊账。换句话说,德国守不住了,才想把包袱顺势抛给北京。
9月,日本联合英国舰队包卫胶州湾。七万日军对阵德军孤点,战事持续至11月。德守军竖起白旗,中国却只能隔岸观火。因为前线不是“中德”而是“德日”,袁世凯若派军队介入,既无名分也无把握。最终,日本以“战胜国”身份占领青岛,并顺势提出《二十一条》,逼迫北洋政府承认其权益。
![]()
德日交接完毕后,德国给北京的最后一通电报只有一句:“既已成定局,先人让步之议亦作废。”至此,主动“归还”一事宣告流产。当初只求北京口头表态的德国,眼见筹码飞走,转身就不认旧账。
一战后,中国虽因劳工参战而名义上坐在巴黎和会“战胜国”一侧,但列强并不打算兑现“战胜者待遇”。《凡尔赛条约》第156条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中国代表顾维钧拍案而起,却无法改变大局。国内爆发五四运动,“誓死不承认凡尔赛”的口号传遍大街小巷。
1921年底,美国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英国感到远东格局失衡,乐于压一压日本;美国也想扩大在华贸易。多方力量交织,让中方终于等来转机。1922年2月,中国与日本签订《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规定同年12月10日前交还青岛,但需支付“接收整理费”6100万日元,折合白银近6200万两,外加承担青岛至济南铁路剩余债务。付款方式被写进附件:先付三成现洋,余款五年内分期。说到底,中国付了一笔昂贵的“赎楼钱”。
![]()
青岛海关记录显示,自1923年至1931年的八年间,清偿款项占到北洋政府外债支出的七分之一,财政吃紧,铁路、邮路建设均被迫停顿。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胶州湾的归来并未立刻带来实惠;但在民族心理层面,结束外国军旗长时间飘扬的象征意义,远非金钱可衡量。
德国当年那句“只要你们答应一件事,胶州湾立刻奉还”,听起来近乎慷慨,实际上不过是战时权宜之计。倘若北洋答应,青岛或许提前回到中国怀抱,可中国同样要背负与协约国为敌的巨大风险。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局面,很可能换一种方式重演。历史的走向,最终还是取决于当事双方的实力与算计,而不是语言上的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