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张瑜(左二)在登步岛为群众办证。
![]()
②张瑜(右一)为官兰香送来身份证。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区分局供图
□本报记者王春
□本报通讯员刘鑫杨叶梅
张瑜,1983年1月出生,浙江普陀人,2005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浙江省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区分局行政审批科科长,曾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第二届全省公安机关治安系统岗位能手”“全市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8次。
当好群众“托底人”
早上8点半,舟山市普陀区政务服务管理中心公安窗口大厅被阳光铺满。张瑜站在导办台前,警服笔挺、微笑从容。她的目光扫过取号队伍——有拄拐前来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的母亲,还有赶着上班的年轻人。
“请大家放心,今日所有窗口均能办理全项业务,取一个号即可办理。”张瑜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如春风拂过喧嚷的大厅。
张瑜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磨损严重的“连心笔记本”。页面间夹满各色便签,边角因反复翻动而微微卷起。在同事眼中,这是张瑜的“法宝”——记录的并非日常工作,而是群众遇到的一件件“办不成的难事”。
去年春天,本子上添了新的一笔:“官兰香,无户口人员,需恢复身份。”
官兰香多年漂泊成为“隐形人”。张瑜接手后,奔波3个多月,从舟山到福建光泽,拨出无数通电话、发出数十封协查函,终于为官兰香找回了身份。接过崭新户口本的那一刻,官兰香泪如雨下。张瑜只是轻拍她的肩头,柔声说:“从今往后,您就是有身份的人了。”
8年来,这样的笔记本已累积数册,记录的上千件群众难题几乎都得到圆满解决。张瑜说:“这些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小事,但对群众而言,每一件都是天大的事。”
让群众“少跑一程”
2017年年初到窗口,张瑜看到的景象让她揪心:户籍窗口排起长龙,群众焦急抱怨,而隔壁业务窗口却门可罗雀。
“群众的需求,就是改革的起点。”她毅然说道。
面对跨警种业务壁垒和工作人员的疑虑,张瑜迎难而上。
她在展茅派出所率先试行“综合窗口”改革,打破户籍、交警、出入境等警种界限,推行“1+N”服务模式。
她带领团队梳理114项窗口事项,精选60项高频业务,编印“掌中宝”小卡片,硬是将“专科受理”升级为“全科服务”。
当“一窗通办”从试点推广至全区,群众真正实现了“取一个号、在一个窗口、办所有事”。曾经动辄半小时的等待缩短至几分钟,群众脸上的焦虑化为笑容。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
推行“原件扫描、免交复印件”时,有同事抱怨:“这不是增加我们的工作量吗?”张瑜却算了一笔民心账:“我们多一道工序,群众就少跑一趟腿、少排一次队、省下几块钱,这笔账,值!”
一年后,上级推广“无偿复印”服务,普陀公安窗口早已将这项服务做得规范娴熟。当初抱怨的同事心悦诚服:“张瑜,还是你想得长远。”
做群众“贴心管家”
随着数字化浪潮涌来,线上办理渐成趋势。张瑜却敏锐地发现,不少老年人在智能设备前手足无措。
一天,一位本地阿婆用方言念叨:“小娘,噶咋弄弄哦(小姑娘,这怎么弄哦)?”这句话点醒了张瑜。她立即组织团队制作“舟山方言版‘浙里办’使用教程”,用方言解说、配大字幕、放慢操作,一步步演示注册登录流程。视频发布后点击量迅速突破2000次,成为老年群体的“掌中宝”。
更贴心的是,张瑜还搜集了全国多地政务网办软件。在舟山工作的外省群众,都能在她的指导下使用家乡的“皖事通”“渝快办”等应用。来自安徽的建筑工人老李感慨:“在异乡还有人教我用老家软件,这份心意,暖!”张瑜还研发“舟警提醒”系统,通过短信和键盘提示,提前3个月提醒群众身份证、驾驶证、护照等证件临期,避免“急用才发现过期”的尴尬。“小证件关乎大民生,我们要做群众生活的‘贴心管家’。”她说。
普陀岛屿散布,“老少残孕”群体出行不便。为让“岛外岛”群众享受同等服务,张瑜组建“同舟普惠”巡回服务队,每个派出所配备两名队员,带着设备上门办证,足迹遍及偏远海岛。
张瑜常说:“窗口虽小,却连着万家灯火。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盏灯火更加温暖、明亮。”她创新推出“巡回服务岗”“甬舟通办”等20余项服务机制,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背后,是她与团队日复一日的坚守,累计服务群众达30.6万人次。那扇窗口里的光照亮了万千百姓的前行路,也映照出新时代人民警察最美的模样。
(来源:法治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