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智慧林场调度平台。 图片由东北林业大学提供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在黑龙江通北林业局的广袤林区,护林员狄方来正在值班室里注视着屏幕。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中,整片林区的树木长势、火情隐患一目了然。“过去巡山全靠两条腿,一天走几十里山路,林子深处难免有死角。”这位守护林海四十多年的老护林员感慨道,“现在有了‘天眼’,巡护效率翻了好几倍!”
狄方来经历的这场“智变”,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智慧林业研发团队带来的技术革新。这场革新,正悄然重塑着我国林业管理的传统模式,为守护绿水青山筑起一道坚实的“智慧防线”。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东北林业大学围绕绿色发展主题,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专家、东北林业大学智慧林业研发团队负责人、林学院党委书记孙龙表示:“林业正面临着从‘人力驱动’向‘智能驱动’,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型。”
转型的核心理念凝聚在“1+1+1+N”的智慧林业框架中。据生态系统大数据研发中心主任周源介绍,这套体系通过“空—天—地”立体感知网络,织就了一张无死角的林区监测网。卫星遥感把握宏观动态,无人机巡护完成精细勘察,地面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三者协同,让绿水青山有了“智慧守护者”。
在龙江大地上,这套系统正发挥着实效。通北林业局的无人机调度系统将巡护效率提升3倍以上,年节省人力成本超百万元。在大兴安岭林区,系统可提前7天预测火险等级,为森林防火赢得宝贵时间。帽儿山林场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全天候监测,让林业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技创新正在生态保护的多个领域开花结果。服务“双碳”目标的绿色发展平台,将碳汇项目设计文件完成时间从以往的3个月缩短至几分钟;部署在自然保护区的智慧管理系统,通过红外相机智能识别,已记录到兽类活动10万余次,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超135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这些突破,正是“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龙江大地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东北林业大学通过这种“需求导向、跨学科协同”的科研模式,不仅让科研成果在龙江大地落地生根,更在2024年新增“智慧林业”本科专业,为生态保护培养复合型人才。项目建设中形成的装备基础和积累的数据资源,已向校内各科研团队开放共享,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支撑能力。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明泽表示:“智慧林业的实践证明,以国家战略为引领,进行系统性、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林业现代化的关键。”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正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林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其核心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林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未来,东北林业大学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深化有组织科研,在智慧林业领域重点攻关。”李明泽说。随着“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这套经过实践检验的智慧林业体系,将继续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生态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