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每日幸运签#
近日,35 元一个的面包在四线小城热销的话题,冲上热搜,面包节俨然成了这个秋冬的热门活动。11 月 2 日,连云港宣布举办首届城市面包节,而在近半个月里,盐城、淮安、乐清等多个城市也陆续推出同类活动,原本只在北上广深流行的面包节,如今在三四线城市掀起热潮。
![]()
曾经被调侃为"沪币专属"的高价面包,如今出现在月薪三千元城市的街头。这些面包节上的产品价格令人咋舌。三十五元一个的恰巴塔,四十二元一包的司康,五十八元一个的国王饼。这个定价甚至超过了许多一线城市连锁品牌。
![]()
实际销售数据超出不少人预期。盐城的首届面包节集结了 70 余家烘焙品牌,现场人影攒动,消费者举着手机记录,热闹程度不输一线城市。连云港的面包节更是加入打卡活动,消费者集章后发布社交平台就能参与抽奖,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
这些品牌选址多在当地顶级商圈,还通过限购、限量开团等饥饿营销提升稀缺感,再加上设计感十足的包装,让面包成了适合拍照打卡的社交货币。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烘焙门店数已达 33.8 万家,中小品牌凭借现烤现卖的模式,精准抓住了下沉市场对品质感的需求。
对此,有重庆网友称,自己店里 5 元一个的新鲜现烤面包,无添加剂且分量足,一天却卖不了多少,第二天只能 10 元 3 个处理。不少网友认同这种观点,质疑 35 元的面包是智商税,“问问自己一小时挣得到 30 元吗,超过三块一个我看都不看”。
![]()
有网友认为,吃的就是个面子,小资情调。年轻人特别是女性都是极端感性的,对她们来说35元并不是什么大钱,相对于廉价的面包,更能激发出想要尝尝的冲动。还有网友调侃,县城青年的面包自由成本,已经从 3 元的毛毛虫面包涨到了 35 元。
有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本质是下沉市场消费逻辑的转变。Z 世代的消费观呈现出矛盾又务实的特点,他们可能聚餐时拼低价外卖,却愿意为个性化体验和情绪价值付费。面包节的下沉其实是消费资源的重新分配,小镇青年对 “与大城市同步” 的诉求,已经从奶茶、咖啡延伸到了烘焙领域。
35 元面包在小城的热销,无关虚荣与否,更多是消费升级的具体体现。年轻人愿意为新鲜感、社交属性和品质感买单,而品牌的下沉也让小城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这场面包节热潮,既展现了小城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出消费市场正在变得更加细分,而无论价格高低,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走得更长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