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法国革命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给其东邻德意志造成了巨大冲击。从普法《巴塞尔和约》、奥法《坎波福米奥和约》到《吕内维尔和约》,战败的两大德意志邦国不得不把莱茵河西岸地区割让给法国。根据1801年《吕内维也和约》,德皇不仅确认将莱茵河西岸地区割让给法国(第六款) ,而且允诺那些因此丧失领地或丧失部分领地的受损帝国阶层在莱茵河东岸地区获得补偿。不过,《吕内维尔和约》并没有将受到影响的帝国骑士包括在受补偿的范围内。
影响德意志新秩序的建立
面对这一变动,科隆选帝侯、特里尔选帝侯、普法尔茨-巴伐利亚选帝侯、拿骚-乌辛根和拿骚魏尔堡等诸侯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其必然后果是,德意志诸邦要在领土方面重新调整,并且将相关调整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但是,法俄两国想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安排德意志的新秩序。早在1801年10月,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就达成秘密约定,共同影响德意志新秩序的建立。拿破仑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在德国创立一支除奥地利和普鲁士之外的依附于巴黎的第三力量”。而沙皇也非常乐意看到与其有血缘关系的符滕堡等西南德诸侯的力量得到加强。
![]()
亚历山大一世
帝国诸侯也纷纷讨好法国,以期在帝国重构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好处。在法国长大并且曾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一世·约瑟夫(MaximilianⅠJoseph,1756—1825)和大臣蒙特格拉斯(Maximilian vonMontgelas,1759—1838)完全按照法国的旨意办事,分别于1801年8月和1802年5月与法国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以及领土交换与补偿协议。符滕堡、巴登等也紧紧投靠法国,希望以此扩大自己的利益。
甚至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卡尔·提奥多尔·冯·达尔贝格(KarlTheodor von Dalberg,1744—1817)也倒向法国,以期在美因茨并入法国后,能够保住选帝侯的位置,并尽可能多地获得补偿。至于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则派卢歇西尼(GirolamoLucchesini,1751—1825)前往法国,争取在帝国内的领土重组中得到最有利的结果。一时间,德意志王侯云集巴黎。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收受贿赂总计达1000万到1500万法郎。
![]()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
奥地利自然不愿看到德意志各邦只顾自身利益的做法。科本茨尔原本想各邦联合起来对法国施压,却因各邦有自己的盘算而落空。1802年6月3日,法国和俄国邀请帝国议会批准在巴黎制定的补偿计划。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奥地利一怒之下占领了原准备给巴伐利亚的帕骚,最后又因各诸侯的一致抗议而不得不退出所占地区并接受法国的调停。
《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
在上述诸种因素的纠缠之中,雷根斯堡帝国议会于1802年8月24日召开特别帝国代表会议,讨论帝国范围内的领地调整和补偿问题。美因茨、波希米亚、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符滕堡、黑森-卡塞尔等诸侯和德意志骑士团团长参加了会议。11月23日,会议基本接受了法俄计划,并于1803年2月25日通过了《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
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β)。3月24日,帝国议会批准了该决议。4月27日,总决议经过皇帝批准生效。
![]()
雷根斯堡
根据《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帝国内的领土调整和补偿主要通过较小的帝国直属领地归并和教会地产还俗两种途径来实现。从帝国直属领地归并来看,它大大减少了帝国等级的数量。112个帝国等级因此在地图上消失。其中,教会诸侯只剩下帝国代表会议的代表美因茨选帝侯和德意志骑士团长。帝国自由市中只剩下汉堡、不来梅、吕卑克、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奥格斯堡和纽伦堡等六个城市仍保持着直属于帝国的关系,其他皆被诸侯兼并。
帝国境内各邦的领土构成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普鲁士、巴伐利亚、符滕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等一些大中邦国获利最大。根据总决议,巴伐利亚虽然失去了普法尔茨,却得到了法兰克尼亚和士瓦本的大片地区,包括维尔茨堡、班贝格、奥格斯堡、弗莱辛、帕骚等;符滕堡得到士瓦本地区大部分小邦的领土;巴登得到康斯坦茨主教区以及巴塞尔、斯特拉斯堡和施佩耶尔等主教区在莱茵河东岸的领土,同时还得到了曼海姆、海德贝格等普法尔茨地区;普鲁士虽然退出了汉诺威等地,却得到了希尔德斯海姆、帕德博恩、闵斯特的一部分、美因茨选帝侯在图林根的地产、帝国城市米尔豪森、诺德豪森、戈斯拉尔以及教会领地奎德林堡、埃尔滕、埃森、韦尔登和卡彭贝格等地。
![]()
希尔德斯海姆
奥地利在领土问题上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它放弃了莱茵河东岸的奥尔特瑙,却只得到了特兰托和布里克森两个主教区。此外,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莫德纳公爵得到了布莱斯高,托斯卡纳大公得到了包括贝尔希特斯加登、帕骚和艾希施泰特主教区在内的萨尔茨堡大主教区。
教会地产还俗给德意志天主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包括特里尔、科隆等大主教选帝侯国在内的许多教会邦国被取消,大量修道院和教会领地被世俗邦国吞并。美因茨大主教选帝侯国是一个例外。虽然丢掉了美因茨,大主教达尔贝格却通过活动,把领地转到了美因河畔的阿沙芬堡,还得到了帝国城市维茨拉尔和雷根斯堡主教区,以帝国大宰相和德意志总主教的身份将雷根斯堡变成了自己的驻地。《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是旧帝国时期最后一部重要法律。这一决议对于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命运以及整个德意志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的实施对帝国带来的后果
《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的实施对帝国的团结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帝国直属领地归并和教会地产还俗彻底改变了帝国原有的政治结构。大量教会诸侯和一直是帝国坚定支持者的帝国城市、帝国骑士等下层帝国阶层的消失,大大削弱了维持帝国存在的根基。世俗诸侯由于占有教会地产和并吞帝国城市而实力大增,我行我素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
雷根斯堡主教区
领土构成的变化导致了帝国内部力量结构的改变。在这一次领土调整和补偿中,普鲁士在失去2000平方公里土地和14万人口的同时,却获得了1.2万平方公里和60万人口的补偿。巴伐利亚在失去1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0万人口的同时,则获得了1.4万平方公里土地和85万人口的补偿。巴登则以450平方公里和3万人口损失换得了2000平方公里和24万人口。符滕堡虽然失去了400平方公里土地和3万人口,却获得了1500平方公里和12万人口的补偿。由于上述变化,在德意志形成了消长各异的三支力量:普鲁士大大加强了在德意志西北部的力量,由此形成了在德意志北部的优势地位。拥有帝国皇帝名义的奥地利却由于失去了南德地区的大量领地,对德意志事务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处于法国影响力之下的巴登、符滕堡、巴伐利亚等南德中等邦国,力量则得到加强,成为角逐德意志的第三力量。
帝国范围内的领土调整和补偿也给帝国宪政构成带来了重大变化。由于莱茵河西岸领土的丧失和教会地产还俗,大量教会诸侯消失,原先天主教势力居于支配地位的帝国议会诸侯院出现了新教诸侯占多数的情况,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之比为78:53。由于科隆、特里尔两个教会选帝侯邦被废除,符滕堡、巴登、黑森卡塞尔和萨尔茨堡等世俗邦上升为选帝侯邦,选侯院中也出现了4个天主教选帝侯对6个新教选帝侯的状况。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室在帝国议会中成了信仰上的少数派。
![]()
萨尔茨堡
《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拿破仑削弱其德意志强邻的意图。巴登、巴伐利亚和符滕堡等中等邦国由于力量壮大,独立性更强,成为日后对抗代表德意志皇权的奥地利和另一德意志大邦普鲁士的难缠对手。与此同时,对于法国而言,它们的力量又太小,不至于构成实质性威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对德意志也有一些进步性影响。小邦数量的减少和教会地产世俗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奠基于古老封建制原则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有利于德意志在新的近代民族国家原则之上重塑新的统一民族国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