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一颗“长生不老的宝”,正悄悄地在甘肃武壁的荒漠深处悄然运转的那座看似不起眼的核反应堆,其“肚子”里所装的,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那样危险的铀,而是能让我们中国的能源“够用两万年”的钍燃料。
![]()
可谓将传统的核能的“安全之殇”彻底扔进了历史的阎王庙——不仅不用那一大片的海水做冷却剂,而且即使堆芯的“大变天”也能心安理得的“坐收渔翁之利”,还能“边发电边换料”,彻底打破了以往对核能的那一套“安全”“不可靠”的传统的逻辑。
可谓“煤油灯”的从军者早已成为中国能源的“王牌”了。就目前的储量来看,我们的钍储量也已居世界第二,若将其全部用于发电,按目前的消费水平也可将全国的两万年的电力需求全部给“烧”了。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随钍矿的伴生出矿的稀土资源的有效的回收利用,就可以将原本就被当作废料的钍直接降低了其生产的成本。
就像一只高压的“铁锅”一样,传统的核电站也只能“生存在”水的旁边,通过高压的容器和一圈一圈的冷却水才能维持着它的“生命”,一旦失去外部的电力就危险地面临着一场“核的灾难”般的熔毁事故的威胁,而钍基熔盐堆则像“智能电饭煲”:燃料溶解在高温氟化盐中,常压下工作,无需外部冷却。
![]()
反应堆底部暗藏“冷冻阀”,遇高温自动熔化,熔盐靠重力流入应急罐,反应即刻停止,经2024年的极端的测试验证,工程师们甚至将整个系统的全部电源都切断了下,但却始终将辐射的监测仪的指针都维持在“零泄漏”的状态上。
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冶金科学家终于在去年11月将“硬骨头”——熔盐的腐蚀难题打破了,取得了世界上首次将碳的熔盐中腐蚀至纯碳的实验成果,为将来将碳的熔盐中制取稀有气体的碳氢化合物、制取碳的高熔点合金等打开了广阔的新天地。600℃以上的液态盐连特种合金都能蚀穿,团队从古代青铜防腐技术中找到灵感,研发出GH3535改性合金,在700℃熔盐中浸泡5年腐蚀率仅0.01毫米。
基于“在线换料”的技术手段,就可在2小时内将钍盐的全部替换完,且全程不停机,这无疑为我国的核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相比之下,利用核电站的可动换锂技术,只需在正常的运营中随时停机几天或几周的短暂停机即可实现核燃料的换锂,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因换料所带来的停机损失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
钍堆的能耐不止发电。它产生700℃高温蒸气,可高效制氢、海水淡化、区域供暖。一座200MW熔盐堆每天能产50万吨淡水,供百万人使用。沙特、阿联酋已抛出百亿合作意向,希望用“核电+海水淡化”组合破解中东水危机。
而这场所谓的能源革命,其实也只不過是大国之间的博弈的又一波暗流的表面波澜罢了,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将美国的第一座钍基的熔盐反应堆先后建成两座,但因其所产生的钙钾的碘化物对核爆炸的防护作用不大,不适用于核武器的制作,也就搁置了,中国却抓住机遇,用16年逆袭,如今,印度拥钍资源但技术滞后,日本、欧盟加紧研发,但中国已领先10-15年。
![]()
更深远的影响在战略层面。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铀资源同样匮乏。钍堆技术让中国从能源进口国转向技术输出国,甚至能“焚烧”现有核废料,变废为宝。下一步,中国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5-10座商用钍堆,并研发“太空版”熔盐堆,用1吨钍支撑月球基地运行10年。
沙漠中的钍堆虽无声,却像一颗定心丸,让中国在能源赛道上甩开了“卡脖子”的隐忧。当欧美还在争论核能存废时,中国已用钍盐熔铸出能源自主的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