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犯罪分子靠人工智能玩得风生水起,跨境诈骗、网络犯罪搞得防不胜防;一边是欧盟警方明明有技术手段反制,却被繁杂的法律审批卡得动弹不得。
等长达八个月的评估流程走完,罪犯早就逃之夭夭,这离谱的现状让欧盟执法部门头疼不已。
更关键的是,如今这场监管与打击犯罪的博弈,还迎来了新的变数。
![]()
欧洲刑警组织副执行主任尤尔根・埃布纳早就吐了苦水,按照欧盟现行规定,警方要使用任何人工智能工具,都得先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和《人工智能法案》这两关。得全面评估工具对公民数据和基本权利的影响,这套流程走下来,最短六个月,最长能到八个月。
![]()
现在欧盟几乎所有犯罪调查都离不开网络维度,犯罪分子用AI作案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警方自然得跟着升级技术。但这可不是一笔小钱,人工智能系统、合法解密平台,还有即将普及的量子计算技术,每一项都是“烧钱大户”,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欧洲刑警组织正在推进扩容计划,打算在技术创新和与私营部门合作上发挥更大作用。他们的思路是不直接插手各国执法,而是通过技术协作提供支持。比如派遣技术专家协助各国警方处理复杂的数字证据,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各国警方能快速互通犯罪线索。
欧盟警方想加快AI审批,可不是要突破底线。按照《人工智能法案》,像预防性执法、公共场所实时面部识别这些高风险应用,大多是被明确禁止的,只有针对最严重犯罪时,成员国才能批准例外情况。埃布纳也明确表示,就算设立紧急快速通道,也不会绕过这些“红线”规定。数字权利组织和立法者一直盯着这些豁免条款,担心一旦放松监管,可能会侵犯公民隐私和基本权利。
![]()
总结来说,欧盟警方面临的困境,本质是技术打击犯罪的紧迫性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必要性之间的博弈。
如今《人工智能法案》的调整和数字边境系统的推进,都是在寻找平衡点。
相信随着规则的不断优化,欧盟能在守住权利底线的同时,让执法部门更快用上新技术,让跨境犯罪无处遁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