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长安未央宫椒房殿的烛火忽明忽暗。38 岁的傅氏跪在汉元帝刘奭的病榻前,双手紧紧攥着丈夫的衣袖,声音带着颤抖却字字清晰:“陛下,骜儿(太子刘骜)沉迷酒色,若让他继位,刘家天下恐不稳!康儿(儿子刘康)贤明,您再考虑考虑……”
病榻上的刘奭脸色蜡黄,呼吸微弱,却还是抬手拍了拍她的手背。他心里清楚,傅氏说的是实话 —— 太子刘骜近来确实荒唐,可刘骜是皇后王政君所生,“嫡庶有别” 的规矩摆着,改立太子哪有那么容易?
傅氏看着丈夫犹豫的眼神,眼底闪过一丝狠劲。她知道,这是她和儿子刘康最后的机会。从一个侍奉上官太后的普通才人,到如今汉元帝最宠爱的昭仪,她拼了 18 年,绝不能输在最后一步。可她没料到,这场为儿子争储的赌局,不仅改变了她的一生,更牵扯出西汉后期几十年的外戚争斗。
傅氏的出身算不上显赫,《汉书・外戚传下》记载她 “少为上官太后才人”—— 早年是上官太后(汉昭帝的皇后,汉元帝的叔祖母)身边的宫女,后来汉元帝刘奭还是太子时,她被调到太子宫中,这才得到机会接近未来的皇帝。
当时的太子宫里,已有太子妃王政君(后来的王太后),还有不少容貌出众的姬妾。傅氏不算最漂亮的,却有个别人没有的本事 —— 懂刘奭。刘奭是个 “文艺皇帝”,喜欢弹琴、写诗,还爱琢磨儒家典籍,可王政君性格木讷,不懂这些,其他姬妾也只知道争风吃醋。只有傅氏,会陪刘奭弹琴,听他聊《诗经》,甚至能对他的诗作提出几句中肯的意见。
有次刘奭写了首感叹 “人生无常” 的诗,王政君只说 “陛下莫要多想”,傅氏却轻声说:“陛下的诗里有悲悯之心,若能将这份心用到百姓身上,便是天下之福。” 这句话说到了刘奭心坎里,他当场就说:“还是你懂朕。”
公元前 49 年,汉宣帝去世,刘奭继位为汉元帝,立刻册封傅氏为 “婕妤”。没过多久,傅氏生下儿子刘康,更得宠爱 ——《汉书・元帝纪》记载,刘康 “有材艺,习音声,上甚爱之”,儿子随妈,刘康也擅长音律,父子俩常常一起弹琴,傅氏则在一旁伴驾,这场景成了未央宫最常见的画面。
![]()
公元前 41 年,汉元帝特意设立 “昭仪” 之位,地位仅次于皇后,第一个封的就是傅氏。《汉书・外戚传》明确说:“元帝既重傅婕妤,及冯婕妤亦幸,生中山孝王兴,上欲殊之于后宫,以婕妤为昭仪,赐以印绶,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昭仪的地位能和丞相相比,可见汉元帝对傅氏的宠爱有多夸张。
傅氏封昭仪后,后宫的平衡被打破了 —— 皇后王政君虽然是正妻,却早被汉元帝冷落,连儿子刘骜(太子)都差点失宠。傅氏看着王政君的处境,心里动了 “换太子” 的念头。
她的筹码就是儿子刘康。刘康不仅得汉元帝宠爱,还懂礼数、有才干,朝中不少大臣都觉得他比沉迷酒色的刘骜强。傅氏没直接说 “换太子”,而是常在汉元帝面前 “旁敲侧击”:“康儿近日又读了《论语》,还说‘为政以德’才是根本,不像有些孩子,只知道玩狗马。” 这话明着夸儿子,暗着贬太子刘骜。
汉元帝还真被说动了,好几次在朝堂上提 “太子不类朕”,想改立刘康。《汉书・史丹传》记载,大臣史丹(太子的舅舅)急了,跪在汉元帝面前哭着说:“太子是嫡子,天下人都知道,若轻易废立,会乱了朝纲啊!” 汉元帝这才暂时打消念头。
王政君知道傅氏在背后搞小动作,却不敢明着对抗 —— 她性格软弱,又不得宠,只能默默忍着。但两人的梁子就此结下,这对 “后宫死敌” 的矛盾,后来演变成王氏和傅氏两大外戚集团的争斗,直接影响了西汉的命运。
傅氏也知道 “废太子” 难度大,便退而求其次,给儿子争 “待遇”。她让汉元帝给刘康的封地比其他诸侯王大,还允许刘康留在长安,不用去封地就藩。《汉书・宣元六王传》记载,刘康 “留国十五年,天子优宠之,赏赐十倍于他王”,这背后全是傅昭仪的功劳。
公元前 33 年,汉元帝去世,太子刘骜继位为汉成帝,王政君成了王太后。傅氏的好日子到头了 —— 王政君虽然软,但她的哥哥王凤(大司马大将军)掌权,立刻把傅氏和刘康 “请” 出了长安,让刘康回封地定陶(今山东菏泽)当定陶王,傅氏则成了 “定陶太后”。
![]()
从长安到定陶,千里之遥,傅氏心里不服,却没辙 —— 新帝掌权,王氏外戚势大,她只能蛰伏。但她没闲着,在定陶王府里教孙子刘欣(刘康的儿子)读书、学权谋,还叮嘱刘欣:“记住,长安才有咱们傅家的根,将来一定要回去。”
公元前 23 年,刘康去世,10 岁的刘欣继承定陶王爵位,傅氏成了 “定陶太皇太后”。她更用心培养刘欣,不仅教他儒家经典,还让他多和朝中大臣打交道,尤其是对王氏不满的官员。《汉书・哀帝纪》记载,刘欣 “好文辞法律”,性格果断,完全不像软弱的刘康,这全是傅氏教出来的。
机会在公元前 8 年到来 —— 汉成帝没有子嗣,要从宗室里选继承人。傅氏立刻带着刘欣去长安,找王政君求情,还暗中打点朝中大臣。王政君本来想选自己的侄子(中山王刘兴),可刘欣表现得太好,又有不少大臣支持,最后汉成帝拍板:立刘欣为太子。傅氏终于等到了 “回长安” 的机会。
公元前 7 年,汉成帝去世,刘欣继位为汉哀帝,傅氏以 “皇太太后” 的身份回到长安。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需要看王政君脸色的昭仪,而是手握实权的太皇太后。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报复” 王氏外戚 —— 把王凤的侄子王莽(当时的大司马)赶回封地,提拔傅家的人掌权,比如弟弟傅喜为大司马,侄子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汉书・外戚传》记载,傅氏 “追尊父为崇祖侯,兄子为孔乡侯,晏为定陶侯,喜为高武侯”,傅家一下子出了四个侯,势力远超王氏。
她还不满足,想和王政君 “平起平坐”。按照规矩,王政君是 “太皇太后”,傅氏是 “皇太太后”,地位低一等。可傅氏偏要在礼仪上和王政君一样 —— 比如在朝堂上,她要和王政君并排坐;祭祀时,她要和王政君用一样的祭品。大臣们不敢反对,只能照办。《汉书・哀帝纪》记载,当时人都私下说:“傅太皇太后比王太皇太后还像‘真太后’。”
傅氏虽然专权,却也做了些实事 —— 她劝汉哀帝减轻赋税,赦免囚犯,还反对宦官干政。《汉书・哀帝纪》记载,汉哀帝时期 “天下户口益多,百姓益富”,这背后有傅氏的功劳。可她太急着巩固权力,提拔了太多傅家子弟,这些人大多贪赃枉法,反而让百姓不满。
![]()
傅氏的好日子只过了 6 年。公元前 1 年,25 岁的汉哀帝去世,没有子嗣。一直蛰伏的王莽趁机回到长安,在王政君的支持下,立中山王刘衎为帝(汉平帝),重新掌权。
王莽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傅氏。他上奏汉平帝,说傅氏 “专权乱政,封爵太滥”,请求废除她的 “皇太太后” 尊号,贬为 “定陶共王母”。《汉书・外戚传》记载,傅氏得知消息后,气得吐血,却无力反抗 —— 傅家子弟要么被流放,要么被处死,她成了孤家寡人。
没过多久,傅氏就在忧愤中去世,享年 60 多岁。更惨的是,王莽后来还挖开了她的坟墓,把她的灵柩迁回定陶,不许她葬在长安。《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这么做是 “以贬其身份,告天下其罪”,一代权倾朝野的傅昭仪,最终落得个 “死后无安” 的结局。
傅氏的一生,是西汉后期外戚争斗的缩影。《汉书》对她的评价很客观:“傅太后刚暴,长于权谋,然溺爱支属,卒以取败。”—— 她有才智、有手腕,从宫女做到太皇太后,影响了两代朝政;可她太偏爱傅家子弟,又不懂收敛,最终成了外戚争斗的牺牲品。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贤后”,却比很多 “贤后” 更真实 —— 她有欲望,想为儿子争未来,想为家族争地位;她有能力,能在后宫斗赢对手,能在朝堂影响决策。若汉哀帝能活得久一点,若傅氏能少些贪婪,或许西汉后期的历史会不一样。
但历史没有如果。傅氏的一生,就像西汉后期的一面镜子 —— 外戚专权、朝政混乱,而她,既是这混乱的参与者,也是这混乱的受害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