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东北军,堪称当时中国装备最“豪横”的部队之一——轻重火炮、各类枪械及弹药实现完全自给,甚至坐拥飞机、坦克、军舰等重型装备,同时还持续从西方引进前沿武器。
张学良主政时期,东北军的装备配置更是亮眼,不少方面比蒋介石的中央军还要精良。更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麾下还有一支精锐卫队,因每位成员都随身携带三把枪,“三枪卫队”的别称也由此传开,成为东北军战力与特色的缩影。
![]()
不过,所谓“三枪卫队”,并非仅使用三种枪械,其最常用的枪械有七种,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七种枪械。
一、大沽造镜面匣子
![]()
“大沽造镜面匣子”是毛瑟M1899型手枪的仿制品,原型本是为意大利海军定制的专属款。
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枪身表面打磨得极为光滑,没有多余的减重槽,也无凹凸不平的设计,光线充足时能清晰反射光线,这也是“德国镜面匣子”这一俗称的由来。作为大沽造船所的仿制精品,它延续了毛瑟手枪的7.63毫米口径与20发弹匣供弹,兼顾威力与颜值,成为“三枪卫队”的标志性配枪之一。
![]()
天津大沽兵工厂生产的大沽造镜面匣子,是东北军“三枪卫队”的核心配枪之一,外形与结构和原版毛瑟M1899一脉相承。
它沿用7.63×25毫米手枪弹,适配牛皮软枪套或带接头的木质硬壳枪盒——枪盒接头可与握把衔接充当枪托,大幅提升连发射击稳定性。张学良的卫队早期曾大量列装这款手枪,光滑反光的枪身搭配实用设计,既是近战利器,也是卫队成员的“颜值标识”。
二、大沽造马匣子
![]()
大沽造马匣子与镜面匣子同出天津大沽兵工厂,是毛瑟M1917卡宾枪的仿制款,也是东北军“三枪卫队”的主力配枪之一。
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加长枪管+枪管下方护木,再搭配握把后方的大型木质枪盒(可衔接握把当枪托),设计上更偏向“短步枪”定位。相较于普通毛瑟C96手枪,更长的枪管让它射程更远、精准度更优,兼顾了近战火力与中距离压制需求。
![]()
大沽造马匣子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弹舱容量10发,“马匣子”的得名源于它最初是骑兵部队的主力装备。
凭借高可靠性和比普通毛瑟手枪更远的射程,它后来被张学良的卫队纳入配置,成为护卫人员随身携带的第二把武器,既能配合镜面匣子形成近战火力互补,也能应对中距离的突发情况。
三、FN M1900手枪
![]()
这款手枪是美国枪械大师约翰·勃朗宁于19世纪末研制、1910年定型,由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经典防身武器,又称“勃朗宁1号”。
它主打便携防身定位,尺寸小巧,发射7.65×17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搭配7发单排弹匣供弹,隐蔽性和操控性拉满,成为张学良卫队成员的随身自卫利器,是“三枪”配置中负责近距离应急防御的核心款。
![]()
这款经典防身手枪早在奉系军阀时期就已引进,主要配发给侦察人员、卫队成员及高级军官;张学良主政东北军后,它继续成为“三枪卫队”的核心配置,作为成员随身携带的第三把武器。
它尺寸小巧、便于隐蔽,卫队成员通常将其藏在靴中以备不时之需,7.65×17毫米弹药搭配7发弹匣,虽威力适中,但胜在便携可靠,完美适配近距离应急自卫场景。
四、FN M1910手枪
![]()
这款小型防身手枪依旧出自约翰·勃朗宁之手,1910年定型后由比利时FN公司生产,是东北军“三枪卫队”的补充配枪之一。
它延续了小型防身定位,提供7.65×17毫米和9×17毫米两种口径选择,适配不同威力需求,凭借紧凑尺寸和可靠性能,成为部分卫队成员的备用自卫武器,与FN M1900形成互补。
![]()
作为约翰·勃朗宁设计、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经典防身枪,它是东北军“三枪卫队”的常用补充配枪,其中7.65毫米口径版本最受卫队青睐,搭配7发弹匣供弹。
凭借小巧的枪身体积,它同样被卫队成员藏于靴中应急,与FN M1900功能互补,进一步强化了近距离自卫的可靠性,成为卫队“多枪配置”中灵活的备用选项。
五、柯尔特“马牌撸子”
![]()
这款小型手枪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美国柯尔特公司生产,因枪身铭文旁的 Colt 小马标志得名“马牌撸子”,外形与比利时FN M1903相似度极高。
它主打便携隐蔽,提供7.65毫米和9毫米两种口径,尺寸小巧的设计完美适配贴身携带,是东北军“三枪卫队”中部分成员的自选配枪,兼顾自卫实用性与品牌辨识度。
![]()
在张学良卫队的小型防身手枪阵容里,柯尔特“马牌撸子”是绝对的热门选择——这款由枪械大师约翰·勃朗宁操刀设计、美国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名枪,因枪身铭文旁镌刻的经典 Colt 小马标识,被国人亲切唤作“马牌撸子”,外形与比利时FN M1903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卫队最青睐的是7.65毫米口径版本,发射7.65×17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搭配8发弹匣供弹,火力持续性比同类型防身枪更具优势。它和FN M1900、M1910一起,凭借小巧便携、可靠性强的特点,被当时的人统称为“八音手枪”,成为卫队成员贴身携带的核心自卫装备,藏于靴中或衣襟内,随时应对突发险情。
六、大沽造花机关冲锋枪
![]()
跳出手枪范畴,张学良的卫队还列装了少量火力更猛的大沽造花机关冲锋枪——它是天津大沽兵工厂于20年代仿制德国伯格曼MP18的产物,也是卫队近距离压制的“撒手锏”。
相较于原版MP18的侧面供弹设计,大沽造花机关大胆改为下部垂直供弹,不仅让枪身重心更稳,握持射击时的人机功效也显著提升,在街巷突袭、近身护卫等场景中更显灵活。作为卫队中为数不多的全自动武器,它用密集火力填补了手枪与步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成为核心护卫任务中的关键装备。
![]()
这款近战利器还有个关键设计亮点——并未沿用原版MP18的9毫米口径,而是采用了与大沽造镜面匣子通用的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弹药通用性大大提升,后勤补给更便捷。
供弹方式上,它弃用了原版的32发蜗牛形弹鼓,改用20发垂直弹匣供弹,搭配此前优化的下部垂直供弹结构,不仅故障率更低,携行也更轻便。其理论射速约为每分钟500发,有效射程可达200米,密集火力能在近距离形成强势压制。
从张作霖时期的大帅卫队,到张学良主政后的精锐卫队,这款冲锋枪始终是核心火力装备,在贴身护卫、突发突袭等场景中屡立奇功。
七、ZH29半自动步枪
![]()
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枪械中,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的ZH29半自动步枪堪称“天花板级”先进装备——它于20年代研发、1929年正式定型,是张学良卫队中少见的高精尖武器。
这款步枪发射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适配5发、10发或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选择灵活,有效射程可达800米,远超当时主流栓动步枪。作为半自动枪械,它无需手动拉栓上膛,射速和火力持续性碾压传统步枪,成为卫队远距离警戒、精准压制的核心装备,尽显精锐部队的配置优势。
![]()
ZH29刚一问世,就凭借超前的性能被张学良一眼相中,当即分两批从捷克斯洛伐克采购——第一批购入数百支,后续又追加数千支订单,足见对其的青睐。
作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枪械,这些ZH29优先列装张学良的精锐卫队,直接替换了此前装备的马匣子及各类驳壳枪,让卫队的中远距离压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东三省兵工厂曾计划将其仿制实现国产化,可惜受局势变动影响,这一设想最终未能落地,也让这款步枪更显珍贵。
以上7款枪械,共同构成了张学良“三枪卫队”的核心装备体系——从贴身隐蔽的“八音手枪”,到近战压制的镜面匣子、马匣子,再到火力凶猛的花机关冲锋枪,以及远距离精准打击的ZH29半自动步枪,覆盖了近、中、远全射程,兼顾自卫、突袭、警戒等多场景作战需求。
这些枪械既有国产仿制的精品(大沽造系列),也有引进的世界名枪(勃朗宁、柯尔特、ZH29),既体现了东北军的装备实力,也彰显了“三枪卫队”作为精锐部队的独特配置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