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不多讲,列位请上眼
![]()
偶然看到这么一张图,三种“东北菇娘”欢聚一堂,非常难得,不白话几句都对不起我这么博闻强识。先说明一下,东北话发音近似“菇鸟”,不知怎么就演变成了“菇娘”,或干脆写成“姑娘”,我不喜欢那么写。
第一个,黄色的最常见
![]()
![]()
![]()
黄色的叫做灯笼果/Physalis peruviana,茄科洋酸浆属。原产南美,故名“洋菇娘”,最早栽培于广东、云南,后来挥师北上,反而成为东北的特色水果,之一。味道很甜,有茄科植物特有的风味,美中不足就是一肚子籽,有些人吃不惯,我觉得还不错。
第二个,紫色的几乎见不到了
![]()
![]()
![]()
紫色的是毛酸浆/Physalis philadelphica,个头较大,也是美洲来的“洋菇娘”,英文名Tomatillo,生吃熟食两相宜。引入东北尚在灯笼果之前,现已日渐式微,不复往昔之盛,很多东北朋友都表示闻所未闻。正如歌中唱道: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第三个,红色的全国都有
![]()
![]()
![]()
颜值这一块,当然以酸浆属的酸浆/Alkekengi officinarum为最佳,果实内外通红,美艳无俦。这是无需冠以洋字的本土“菇娘”,连东北二字也不用带,国内除西藏外均有分布,也叫红菇娘、香菇娘,红也罢香也好,一言以蔽之:中看不中吃。李时珍谓其“赤子如珠,酸甘可食”,千万别信他。
除了酸浆,也许你见过 苦蘵
![]()
![]()
![]()
原酸浆属中,除酸浆全国广布之外,还有一个 种分布稍广,我葱省偶尔可见,现归洋酸浆属,即 苦蘵/ Physalis angulata, 也是原产美洲,神不知鬼不觉就蹿到我中华上邦来了。。花、果均与灯笼果相似,某国外网页上称“ edible and used medicinally in South America ”,不过我觉得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不差那一口吃的。
插播知识点:这些果实外面的“纸”是啥?实为花萼,“果时增大成膀胱状,远较浆果为大,完全包围浆果”。你看这玩意儿长得多贴心,自带包装的果子根本不用洗。哦不对,毛酸浆的果实过于饱满,很容易撑破膀胱......
茄科还有一个假酸浆
![]()
![]()
![]()
既然说到酸浆,顺便也介绍一下假酸浆。假酸浆属只有一根独苗,假酸浆/ Nicandra physalodes,原产秘鲁, 引入我国药用或观赏(没看出来有什么可赏的),多地逸为野生,我拍的这棵就是。其萼片不能完全包围果实,果不能食,种子可以搓“冰粉”,人送绰号“冰粉树”。冰粉吃过没?和凉粉不一样,多是甜口,南方常见。
注意,东北的“灯笼果”另有所指!
![]()
“灯笼果”是《中国植物志》给 Physalis peruviana的定名,东北民间的“灯笼果”特指茶藨子科的欧洲醋栗/ Ribes reclinatum。多年前出于好奇网购过一次,味道奇酸,万难下咽,而我的哈尔滨籍同事抓起一把扔嘴里而面不改色,令我骇然叹服。不信你试试。
![]()
话说欧洲醋栗在东北称“灯笼果”,而灯笼果/ P. peruviana 英文名却是 Cape gooseberry,gooseberry即醋栗,中外不约而同地感觉灯笼果和醋栗有种莫名其妙的联系;而酸浆的英文名为 Chinese Lantern(中国灯笼),you see see,在番邦又轮到它叫“灯笼”了!
参考文献:
https://www.mdpi.com/2311-7524/10/6/600#
https://gobotany.nativeplanttrust.org/species/physalis/angulat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