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叔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放假了,本以为能轻松自在地休息几天,但结果是,假期过后不仅没有恢复元气,反而觉得更累了,甚至比上班还疲惫。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你并不会真正地休息。
会休息的人,才会更高效地工作;
而不会休息的人,休息反而成了另一种消耗。
假期里的休息,绝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讲究科学和SOP,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我曾经也走过不少弯路,常常在节假日里越休息越疲惫,后来多了解了一些科学研究,才逐渐明白,真正的休息是可以训练的,是可以被系统化的。
下面我就从6个方面来展开,最后再结合自身的实践,给出一个完整的休息系统构建思路。
![]()
![]()
长时间沉浸于同一件事,会让人越休息越疲惫
很多人一到休息日,就一整天泡在某一件事里:
比如打游戏打到眼睛酸胀,或者刷手机刷到凌晨,亦或者一次旅行行程排得满满当当,结果假期还没结束就已经筋疲力尽。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大脑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长时间只动用某一个区域,会让那部分神经细胞过度消耗。
我们的大脑皮层有上百亿神经元,像是一个“多部门办公室”,逻辑、情绪、运动、视觉……各有分工,可如果你只让其中一个部门“加班”,那自然会很快超负荷。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单手持续用力直至疲劳,结果发现,如果在另一只手同时活动的情况下,疲劳手的恢复速度比完全静止时快了三倍,这就是“交叉休息”的作用。
换句话说,休息不是“停下”,而是“切换”。
比如,上午去看一场电影,下午去走走路,晚上再读一本书。
每个环节都让不同的大脑区域“上班”,这样既满足了娱乐需求,又不会出现脑力过载。
相反,如果一整天都泡在路上旅游,行程安排得过满,不仅没有享受,还会觉得累得不行。
法国思想家卢梭就深谙此道,他发现哪怕是专注研究半小时,他都会感到疲惫,但只要换个研究主题,比如上午写论文,下午研究植物,晚上再去散步,他就能保持精力充沛。
所以,聪明的休息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脑区与身体在不同活动之间不断切换。
无论是工作还是假期,记住“交叉切换”,才能真正做到既放松又充电。
![]()
![]()
主动休息才是真的休息,被动休息会越休越累
休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主动休息和被动休息。
所谓被动休息,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刷短视频、追剧、躺平发呆。
这些看似轻松,但实际上大脑仍然在不停处理信息,神经系统依旧在加班,只不过是低负荷的加班。
而主动休息,则是通过运动、冥想、写作、创造等方式,主动切换大脑模式,让疲惫的区域真正停机。
日本医生久贺谷亮在《高效休息法》一书中提到,长期沉溺于被动休息的人,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会持续活跃,思绪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让人越休息越焦躁,而通过冥想、运动等主动休息方式,才能真正让神经放松。
很多人假期都会陷入“被动休息陷阱”:刷手机到半夜,熬夜追剧,然后第二天头晕脑胀。
其实,这并不是在休息,而是在透支大脑,因为刷短视频时视觉区、注意力区在加班,躺着发呆时焦虑区还在纠结工作,身体不动,大脑没休,越休息越累。
真正会休息的人,会主动为自己的假期设计一些“主动型活动”,比如晨跑半小时,打打羽毛球,练习一下冥想,这样才能让大脑切换模式,从“被动输入”变为“主动掌控”。
![]()
![]()
放松的真相:不是静止,而是“滑动切换”
很多人对放松有一个误区:觉得静止就是放松。
于是有人一整天躺在床上,结果腰酸背痛,脑子里还一直胡思乱想。
其实,放松从来都不是“完全静止”,而是一种“滑动过渡”。
比如,你在电脑前连续工作了两个小时,这时站起来,走到阳台,喝杯水,看看窗外十分钟,这十分钟就是最好的放松,因为它既打断了紧绷的状态,又不会让自己掉入“彻底懒散”的陷阱。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长期一种状态紧绷的,长期不变的“紧绷状态”(如加班)或松弛常态(如躺平),都会让神经系统疲劳,唯有“滑动切换”,才能持续获得轻松感。
放松有三个常见的误区:
静止成瘾:以为什么都不做就是放松,但时间一长,身体僵硬,大脑反而空转。
频繁切换:短时间内不停换活动(刷手机→玩游戏→追剧),让大脑更混乱。
追求持续轻松:以为找到某个方法就能一直轻松,但轻松本身只是过渡态。
真正的高手,会找到自己的“疲劳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及时切换。
比如我自己,通常坐在电脑前工作3小时就会明显感到疲劳,这时候我会强制自己站起来休息15分钟,或者做一些轻度活动,这样就能持续保持高效,而不是一鼓作气直到完全崩溃。
![]()
![]()
正念休息法:给大脑“断网”十分钟
我们的脑子就像一台从不关机的电脑,即使在发呆时,也会在后台处理各种杂念,比如昨天的未读消息、明天的任务计划。
正念冥想,就是人为地给大脑“断网”。
方法很简单:静坐,专注于呼吸,不去评判任何念头,只是单纯觉察。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发现:每天坚持10分钟正念冥想,8周后,大脑中负责焦虑的“杏仁核”体积缩小了近20%,而专注力提升了三分之一。
不少顶级企业家和创意人士都在用这个方法,比尔·盖茨在疲惫时,会做15分钟正念呼吸;乔布斯更是每天清晨冥想,他认为这是创意的重要来源。
正念冥想对长期在高压环境中工作的人尤其有帮助,每天给大脑一个“短暂断网”的机会,就像电脑重启一样,能让思维更清晰。
![]()
![]()
52/17 工作-休息周期:高效人士的秘密节奏
你可能以为高效人士都是靠拼命加班堆出来的,其实恰恰相反。
一项针对全球顶尖员工的调查显示:效率最高的10%的人,并不是连续工作,而是遵循“52/17法则”——每工作52分钟,就休息17分钟。不是熬时间,而是精准切换。
这种节奏,就像跑步时的呼吸节律,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稳定又持久。
工作和休息交替,就能避免疲劳的突然爆发。
要养成这种习惯,需要一段时间训练,让身体和大脑形成“节律感”。
一旦建立,就像肌肉记忆一样,会自动运作。
高手之所以能高效,不是因为他们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
休息的核心:缺什么,就补什么
归根结底,休息就是补充。
卡耐基说过:“休息是对身体损失的弥补。”
如果你是长期久坐的白领,最需要的不是继续窝在沙发里,而是站起来,去散散步,哪怕是逛菜市场、爬几层楼梯,都会让身体恢复活力。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那你缺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其无休止刷手机,不如安安静静看一本书,或者拼拼积木,让大脑接受熟悉而不刺激的信息输入。
如果你是脑力劳动者,那么最好的休息往往不是睡觉,而是去做一些轻体力劳动,比如给花浇水、做一顿饭、打场球,这些活动既能切换大脑区域,又能带来创造的乐趣。
![]()
![]()
打造属于自己的休息系统
做什么事,都应该构建系统,用系统的力量保证稳定运行。
真正会休息的人,从不依赖即兴放松,而是会给自己设计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层级:
微观休息(分钟级):每隔1小时离开电脑,去阳台透气,喝水,眺望远方,哪怕只有3-5分钟。
中观休息(日/周级):每天固定安排1小时,让自己做一些和工作完全不同的活动,比如锻炼、家务、散步,周末则进行半天或一天的深度切换,比如爬山、运动。
宏观休息(月/年级):每月给自己安排2天完全无关工作的时间,一年下来就有整整一个月的完整休息,可以旅行、学习新技能,或者什么都不做,只要让自己彻底切换。
我自己作为一人公司,最大的感悟不是“自律”,而是“系统化休息”,因为有了这个系统,我可以交替处理不同的事情,既不至于过度疲劳,又能长期保持创造力。
休息不是懒散,不是放纵,更不是“什么都不做”。
真正的休息,是主动切换,是有方法的调节,是科学化的系统。
如果你总觉得“休息比上班还累”,那说明你缺的不是假期,而是一个能长期运行的休息系统。
学会在不同层级设计自己的休息节奏,你会发现:
不仅假期更轻松,工作效率也会成倍提升。
真正的高手,从不把休息当成消耗,而是当成补给。
![]()
作者简介:富叔,你的事才是头等大事,生活就是哄自己开心,睡前原谅一切,看似原谅他人,实则放过自己,富书第5本新书《睡前原谅一切》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或富书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