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1月11日至11月15日,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电影作为最具国际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沟通多元文明的重要载体。从厦门的金鸡奖到福州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的创新实践依托闽海文化基因,贯通国际传播与产业融合、专业建构与惠民共享,实现内容符号、体制机制和互联互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电影对外交流格局突破、文化建设范式创新,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方案。推荐阅读。
从闽海到世界:光影丝路上的文化建设与文明互鉴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勾勒出全球经济合作新图景,而且开启人文交流新纪元。这一跨越山海的伟大构想,内在要求构建与之匹配的文化叙事体系,而电影作为最具国际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自然成为讲述丝路故事、沟通多元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光影为媒,以文化为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成为响应国家战略、赓续丝路精神、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文化平台。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双城”模式下,将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文化动能、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文明互鉴胜势,成功以省域实践为文化强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也为全球文明对话贡献光影维度的中国方案。
![]()
时代使命与福建担当:丝路光影的战略擘画
推动文明对话,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顺应全球文化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指向。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前,全球文化格局呈现多极化加速与数字重构交织的新态势,单一话语中心日渐式微,多元价值亟需对等呈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是消融文化隔阂、破解“文明冲突论”的必由之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电影这一跨越国界的“世界语言”为媒介,汇聚不同国度的影像故事,打破时空和认知壁垒,让多样文化在光影流转中实现平等对话。这种以光影为纽带的文明对话,摒弃文化霸权的单向输出,践行“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正是对全球文化发展新趋势的积极回应。
服务国家战略,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带一路”从理念到实践,需要情感温度,更需要文化厚度。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超越单纯的娱乐活动范畴,成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关键文化纽带,尤其是在促进“民心相通”这一基础性环节发挥独特作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通过影像叙事,生动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故事,增进各国民众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为“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基础。
彰显地域优势,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激活闽海文化基因强劲动能的关键落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对于福建而言,千年闽海文化正是地域发展最深厚的底气与最独特的优势。“傍海而居、向海而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塑造了福建向海图强的开放胸襟、兼容并蓄的文明气度、敢为人先的拼搏品格。陆海交织、多元融合的闽海文化基因,不仅是福建的本土标识,也是丝路文明的共同财富,使福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实践工作既有“本土根脉”,又具“国际表达”,从而为文化建设与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不竭动力。
![]()
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非遗元素节目
![]()
价值逻辑与实践机理:丝路光影的理论意涵
当银幕之光投射向“一带一路”,电影便不再是单纯的审美消费品,而是牵动构建价值秩序、重塑文化认同的实践力量。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价值内核与实践展开,在于通过电影媒介的共情传播、电影节平台的规则重构、国家战略的方法创新,撬动产域融合、文明对话与国家形象“自塑”,从而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动能。
电影:文化建设的鲜活载体与传播媒介。影像叙事是文明基因的现代转译,以综合性的艺术语言穿越民族国家边界,其蕴含的共情力与反思力,最为柔软也最是锋利。电影这一“盒子里的大使”,通过故事叙事、人物塑造与场景呈现,生动展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与价值追求,将抽象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认知体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与思想交流。尤其是,当前数字影像技术极大降低文化生产门槛,使观众从黑暗影院走向可交互、可二创、可共享的影像场域,国家叙事不再是被动的“他者凝视”,而成为全民协作的“共同编剧”。
电影节: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平台与对话窗口。电影节是集“音”“色”于一体,让多元文明平等登场、对话共鸣的平台和窗口,其核心功能在于强大的资源集聚与关系黏合效应,通过集中展映、专业论坛、合作制片等形式,形成多方主体平等交流、思想碰撞的公共空间,使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电影人与观众有机会相遇相知,不同观念、思考、智慧得以交流交融。人类学研究指出,仪式通过“阈限”让日常身份暂时悬置,参与者进入平等相处的“共同体时间”。电影节本身既是仪式,又创造仪式。当灯光熄灭、银幕亮起,国籍与身份暂归静寂,差异在共同凝视中悄然弥合,陌生在共同感受中化为同频共情。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家战略的文化实践与方法创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诞生之初,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是国家战略与文化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是其在影视领域的具象创新。在方法论上,这一制度化平台和整合化窗口秉持“守正创新”“共生共荣”合作理念,强调“软性介入”“柔性传播”实践导向,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把节庆活动沉淀为可持续、可增值的“软基础设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深厚且持久的人文内涵。
![]()
创新探索与发展突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福建实践
2014年到2025年,历经十二载耕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从初期的区域性文化交流活动,发展成为覆盖全球百余个国家、吸引数千部影片参与的国际性文化盛事,其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与突破,指向从形式到内涵、从机制到影响的系统性升级。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继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后第三个国际性电影节的诞生,确立“国际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基调。随着第二届移师福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始凸显“海丝”特色。此后,在“双城”模式下,活动内容愈发丰富,国际参与度稳步提升。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发展进程,凝聚着中央精神指引与地方实践智慧。起步阶段,聚焦“建平台、聚资源”,着力搭建基本框架,广泛征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影片,举办论坛与市场活动;深化拓展阶段,转向“扩内涵、建生态”,机制日益健全,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构建融合体系,并向“内容创作—产业转化—文化传播”全链条延伸;提质跃升阶段,立足“树标杆、强辐射”,以机制革新强化系统集成、以互联互通拓展全球维度,深度融入全球文明倡议,在面对世纪疫情严重冲击和数智技术浪潮时,展现出强大应变能力与创新活力。
福建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的实践,注重国际化元素的引入与专业团队的参与,通过设立主宾国单元、举办“北京放映·丝路再起航”等特色活动,初步奠定电影节的国际视野与专业底色;注重专业化与市场化双轮驱动,通过设立“金丝路奖”、举办青年电影人训练营、推动产业签约等项目,强化电影节的行业权威与产业功能;聚焦“金丝路奖”权威提升、两岸融合深化、科技赋能产业等方向,通过成立常设运营机构、发布产业白皮书等举措,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其发展贯通国际传播与产业融合、专业建构与惠民共享,相关突破集中体现在内容、机制、联通三个维度。
升级内容符号:从单一展映到融合生态。福建对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内容体系的构建,实现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的深刻转型。这一电影节初期聚焦文化艺术展示与交流,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形成涵盖电影市场、项目创投、专业论坛、大师班、青年训练营等多层次、宽领域活动矩阵,推动电影节从单纯的文化展示平台,向融合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学术探讨的复合生态体系升级。这种内容升级的本质,是对电影产业全链条的系统性整合与价值重塑,即不囿于短暂的文化盛宴,而是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通过连接创意端、制作端、市场端、消费端,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尤其是“电影+”模式的探索,如推动电影与文旅、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消费场景和发展动能,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协同共生。
革新体制机制:从传统办节到系统集成。体制机制是福建提升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效能的制度保障,关键在于实现从临时性活动组织向“多方协同、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的转变。早期电影节多以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为主,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市场活力调动有限等问题。对此,福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径、构建新型办节机制。在主体层面,形成省委宣传部统筹协调,省文旅厅、广电局联动推进,地市(如福州、厦门)轮值承办,高校、影视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既强化战略引领,又激活社会与市场的参与动能。在机制设计方面,将电影节这一文化活动与福建文化强省建设、“海丝”核心区产业规划深度衔接,出台影视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推出“跟着电影去旅游”等活动,推动影展与旅游、非遗传承等联动;将电影节展映与本土影视人才培养挂钩,设立青年导演培养扶持计划。多措并举形成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系统集成方案,为电影节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能支撑。
深化互联互通:从区域盛事到全球坐标。当前,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已实现从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到辐射全球的跃升。参与国家从首届的25个,扩展到第12届的135个。参评参映影片数量从百部级增长至超过3500部,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特别是“金丝路奖”的设立及国际评审标准的完善,吸引全球众多知名电影人参与,极大提升奖项权威性和国际认可度,推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跻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品牌之列。这种互联互通的深化,关键在于构建多维度、广覆盖、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网络:通过建立主宾国机制、与海外知名电影节缔结“姐妹节”关系、成立版权交易中心等形式,将单次活动转化为持续性合作平台,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框架,有力促进政策沟通、资源联通、市场畅通,不断拓展国际“朋友圈”,深化务实合作,在世界文化坐标中刻下鲜明的中国坐标、福建印记。
![]()
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嘉年华
![]()
丝路光影的历史坐标与时代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作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交流层面,而且通过多维度赋能,在推动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形成叠加效应。
实现中国电影对外交流格局的重要突破。长期以来,中国电影“走出去”面临文化折扣、渠道受限等挑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新性地以“丝绸之路”这一承载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为纽带,构建聚焦共同主题、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强调平等对话的新兴国际平台。其成功跳脱出传统国际电影节以西方为中心的评判体系与话语框架,开辟一条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交流新路径。通过联合策展、合作拍摄、互办影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动中国电影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电影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多向融合”的深刻转变,使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更加立体多样,有效拓展国际文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体现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的范式创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仅是一个节庆活动,更是一种将文化建设置于对外开放大局中进行系统性谋划的创新实践。这一范式将文化资源、国家战略、地域优势、产业动能和人民需求有机整合,形成协同融合推进模式。其打破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的壁垒,使文化合作成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动力;超越单纯的艺术展示,将电影节打造为思想碰撞、理念传播、价值认同的平台。这种范式创新,深刻回答了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开展人文交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鲜活样本。
贡献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成功的实践证明,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实现美美与共。其所倡导的不是文化同质化,而是多样性共荣;不是单向度灌输,而是双向滋养。这一“中国方案”的核心在于,以开放包容取代封闭排外,以对话沟通取代对立对抗,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哲学思想,既呼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又为不同文明如何相处、如何互鉴,提供极具启示性的路径选择,生动展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东方智慧。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5年第20期
原标题 | 从闽海到世界:光影丝路上的文化建设与文明互鉴
作者 |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孙渴 桂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