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一年一度的“进博时间”,闵行区再次拿出东道主的劲头“开门迎客”,用心用情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作为大虹桥的“核中核”“极中极”,闵行有着当好“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的高度自觉,并由此提出了响亮的城市口号——“离世界最近,距未来不远”。
前不久,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各区新闻发布会,闵行区发布的“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二”等一串数据令人振奋。而记者则注意到了闵行区领导开场的第一句话——“闵行区地处上海地理中心,是连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沟通全球的重要枢纽门户”。
“将上海地图纵横对折两次,地理中心点所在就位于闵行区”“闵行是市区中的郊区、郊区中的市区,在区位交通、商务成本上具有双重优势”……记者发现,不管是强调上海地图上的中心位置,还是南虹桥要站“长三角C位”,抑或是大零号湾的“世界级湾区”目标,闵行很多时候都喜欢把自身放到一个更大的坐标体系中,设定一个“独特而高远”的目标位置,并为此而努力奋斗。
或许,正是这种“站C位”的目标,激励闵行多年来一直在各领域用力拼搏、奋勇争先。回望“十四五”,记者把“站位”这个关键词送给闵行。
“研发投入比重全市首位”的立意
在闵行“十四五”成绩单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抢眼数据——“闵行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全市首位”。这不是某一年的数据,而是多年来始终舍得大手笔投入。
这说明什么?在记者看来,这展现了闵行的站位和格局,着眼长远、谋篇布局,为地区发展积蓄“长期领跑”的强大动能。据统计,“十四五”期间,闵行荣获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10项(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65家,数量全市领先。
前不久,“海聚英才”创业城在闵行揭牌,将通过“空间使用零成本、安居乐活零负担、专业服务零距离、资源对接零障碍、事务帮办零等待”的支撑体系,让人才创业无忧,让每个创意找到生长沃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这样的支撑下,闵行区全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眼下,该区已形成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
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产业突破千亿产值规模。得益于国家和上海市上世纪50年代就在闵行对“四大金刚”的布局,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先进能源装备产值占全市三分之一。
航空航天加快锻造“国之重器”。得益于航天八院、中航机载、航发商发等央企的集聚,2024年产业规模达630亿元,集聚了100多家企业和机构,深耕火箭研制、机载系统等细分赛道,聚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高地。
生物医药构筑生命科学新高地。“十四五”期间,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翻一番,从327亿元跃升至676亿元,在制药装备、基因检测等细分赛道形成领先优势。
几个月前,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在闵行破土动工,园区规划面积达10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10家脑机接口企业入驻,从芯片、电子到算法、工业工程设计,产业链企业正在此形成有机协同体系。
除了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眼下还有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企业与项目已经落地闵行。例如未来能源产业,有聚变能源、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项目;未来空间产业,集聚了沃兰特、时的科技等低空经济领军企业;未来健康产业,则有全国首个养老科技产业园已启动建设……这些将为闵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积蓄动能。
一个地区拿什么来支撑“站位”?闵行的回答是:作为和实力。
![]()
“离世界最近,距未来不远”
过去五年,闵行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机遇期,包括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发展的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发展的机遇等,这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决战决胜期。
在这个大背景下,闵行确立了“一南一北”发展战略:南部是“大零号湾”,主要发挥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功能,推动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北部是“大虹桥”,主要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推动作用,彰显开放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水平发展。
作为其中一极,“大虹桥”给闵行打上了清晰的标签,“枢纽”、“国际化”、“双向开放”成为其名片。这也是闵行城市口号“离世界很近,距未来不远”的创意由来。
喊出这样的口号是有底气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强势增长:累计落户企业已达2.8万家,其中总部型企业达275家,税收连续两年超过100亿元……这里,不仅是全球企业和八方来客进入中国的“会客厅”、入沪“第一站”,也是本土企业走向全球的“登机口”和“候机厅”。
这是闵行区依托“大虹桥”战略,推动核心功能、开放格局、营商环境三方面深刻变革,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取得的成果。
核心功能之变。闵行将进博会期间的创新政策固化为常态化制度安排,让进博会“6天”的展品,变成了“365天”的商品。无论是虹桥国际咖啡港,还是虹桥国际酒窖,都通过“前店后仓”的保税展示模式,让全球好物即时可达。
开放格局之变。对内,闵行构筑了“长三角国际会客厅”,吸引徽商长三角总部中心等平台集聚,形成“长三角制造+闵行研发+虹桥总部”的产业协同新格局;对外,闵行也畅通了“长三角制造+虹桥服务+全球市场”的出海新通道,集成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中央法务区、人力资源产业园等服务,联动超500家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出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营商环境之变。五年来,闵行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更多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放宽外资设立投资性公司准入,落地面向海外人才的出入境、停居留便利化措施。
拥抱“大虹桥”,闵行努力站上“长三角C位”,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接点。
![]()
从“闵大荒”到“世界级湾区”
记者犹记得,2020年12月的一天,聚焦“十四五”规划,闵行区领导与20多位市民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对话。当时,说起南闵行的发展,市民还是“闵大荒”的概念,对人气、交通、配套等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而区领导的回答,为南闵行地区勾画出了一个未来轮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块地方的功能要做一些调整,制造业定位没有变,但怎样插上科技的翅膀,还要好好研究。”“其他的生活配套,都在推进中。不远的将来,南部地区是一个科技中心,也将会是一个科技城。”
如今,五年过去,随着大零号湾的加快建设,南闵行已经明确了打造“世界级”湾区的目标。一个个全新的场景,颠覆了人们以往对这个地区的认知。
今年上半年,闵行区迎来又一“大三甲”入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闵行院区在大零号湾其余正式启动建设。它的到来将优化区域医疗结构布局,并在融入大零号湾世界级“科创湾区”中加速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目标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示范性研究型医院。
今年10月,闵行宣布成立100亿规模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基金”,通过央地合作、市区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形成“百亿基金,千亿规模”热带雨林式的母子基金集群生态。
这些只是大零号湾快速崛起的一个个注脚。“十四五”期间,闵行区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核心,持续推进大零号湾建设,实现了从“创新平台”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跃升。目前,大零号湾区域已经集聚了1.3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经济规模达到965.2亿元,“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大生态正在蓬勃生长。
高校是创新的源头活水。闵行充分激活高校“创新引擎”,让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该区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建立了常态化的对接机制,精准对接科研需求和产业方向。五年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通过“合规创业”注册成立的公司近200家。闵行与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时空智能研究院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同时,闵行区在大零号湾地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布局,打造人才的“幸福港湾”。这里已建成了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积极引进优质的办学资源,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让他们在“大零号湾”安居乐业。
展望未来,闵行区瞄准了新“站位”:全力把闵行打造成为国际开放枢纽门户、科技创新策源湾区、新质链群集聚高地、人民城市示范标杆。
![]()
原标题:《品区·五年 | 闵行:站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