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行走在滁州市琅琊区的“西西涧”乡村“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示范区,稻田环绕、绿树成荫,西涧复原点、研学中心、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等业态丰富,各地游客徜徉山水、打卡拍照。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这里还举办了国漫COSPLAY、汉服游园会、草坪音乐节、商家市集、指尖漆韵·国风扇艺等特色活动,人气爆棚。
琅琊区立足滁城主城区及城郊位置优势,全域统筹资源,构建乡村旅游休闲区、工业旅游体验区与文旅消费核心区,并以政府投入、项目资金为杠杆,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工农文旅项目,带动多业态融合发展、百业兴旺。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勾勒出滁州城西淡美山水的意境和闲适旷达的心境,传诵千年。
如今,西涧的流水依然随着时光的脚步流淌着,而琅琊区则顺应时代发展和人们的期盼,沿着西涧的水流和诗人的脚步,全力打造“西西涧”项目,重现“诗画西涧”的绝美意境。
“滁州西涧是指滁州城西的一条自然水系,并非一个具体的点,而是一条线。项目规划设计以流畅的线型呈现,东接乡道、环湖大道,西衔美丽的西涧渡村,整个项目与自然、村庄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西西涧”项目运营方、露云娜美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罗倩介绍,项目今年开业三个月营收即突破百万元,吸引游客逾3万人次。
“西西涧”项目占地990亩,总投资2.45亿元,以《滁州西涧》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3个村民组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整合村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整体提升村容村貌。
“项目采用O+EPC运营模式,运营前置加统一设计、建设、招商,以政府投入和项目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既解决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给各类社会资本,特别是一批年轻有理想、有创意、有激情的团队以充分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机会。”琅琊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
眷夕·山涧里民宿“80后”主理人王丹是滁州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投入到“西西涧”的建设发展中。他和小伙伴们从参与设计开始,搞装修、调咖啡、做餐饮、搭舞台,目前已投入近200万元。“我们不想辜负这半山半水半城的美景,要用微光把乡村点亮。”王丹说,旺季的时候仅咖啡一天营业额就超过2万元,相信随着各类设施的完善、项目的丰富,游客会越来越多。
在“西西涧”,通过实施“新村民计划”,很多业态项目都是像王丹一样的本地人在主理。项目还通过土地流转、宅基地退出、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合作以及在景区上班等方式,让农民参与到建设和运营中来,分享发展成果。
如今在琅琊区,农文旅赋能的“工业+研学”正成为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新宠。日前,当地多所学校组织研学学生走进位于琅琊区的元气森林(安徽)饮料有限公司,参观了亚洲领先的智能化饮料生产线和研发实验室,听取饮料工艺流程、无菌灌装等环节的介绍,品尝饮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还亲手调配健康节气饮料,拿起画笔现场绘制文创背包。
元气森林以其现代化生产线、健康丰富的产品和时尚新潮的文化,渐成滁州的热门“景点”。琅琊区因势利导,采取政府精准引导,进行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企业主体投入,进行硬件升级与标准建设;市场资源配置,进行精准定价与渠道拓展的“三方驱动”市场化运营机制,赋能工业研学新实践,实现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共赢。
目前,该景区已投入500多万元,研学团队接待量突破万人次,研学收入超30万元,形成“门票+课程+文创”多元营收模式,还有研学学员的建议方案被工厂采纳并实际应用于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环节,让探秘学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琅琊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该区还统筹邓坝村合赢农场、奶酪博士工厂与元气森林景区,推出“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化工厂”主题研学线路,共建联票系统,农产品直供景区餐厅。去年,琅琊经开区工业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
东凌航空文旅小镇、老周枣园、西湖湾农业园、滁菊种植基地……如今,琅琊区正把工农文旅各类资源与研学、采摘、体验、消费、创业等结合起来,举办节庆活动,开发消费新场景,激发全社会参与、投入的热情。今年以来,已吸引、接待乡村研学旅游5万余人次,解决当地农户就业100余人,实现经济综合收入15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罗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