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澎湖海战》把镜头聚焦在1683年施琅水师发动澎湖海战的雷霆攻势时候,很多观众或许不会想到:这一场决定台湾归属的决战,早在六年前就已注定了大清的胜利。
![]()
作为清朝台湾明郑政权的二代君王郑经,乃是郑成功的儿子,曾经是子承父业郑成功遗志、立志反清复明的延平郡王,居然在短短三年间,经历了从巅峰到崩盘的断崖式坠落,竟从掌控东南七府,掌握十万大军的抗清中坚,距离复明大业仅一步之遥。
为何郑经在短短三年内一败涂地,最终退守台湾,郁郁而终?这背后,是一场关于背叛、内斗和战略失误的悲歌;本文笔者就在历史资料基础上,讲述这一切事情的缘由。
一 不是“收复者”的继承人:郑经如何坐稳台湾基业?
我们需要理清一个史实:1662年收复台湾是郑成功,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乃是“守城者和扩张者”。
![]()
当郑成功在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建立明郑政权的时候,同年六月,郑成功突然暴毙身亡,年仅39岁。
郑成功暴毙后,台湾岛内爆发夺位之争:留守将领黄昭伪造遗命,拥立郑经的叔叔郑袭为“护理”(即临时掌权者),还以“乱伦”罪名剥夺郑经继承权。
20 岁的郑经不甘示弱,离开镇守的厦门,率心腹跨海“靖难”,当场斩杀黄昭、肃清叛乱者,最终坐稳延平王爵位。
但这场内斗也让明郑实力大损,当时明郑政权的大量兵力被牵制于内部清洗,错失了联合西南南明将领李定国等抗清力量的最佳时机。
![]()
台湾局势没有完全稳定,荷兰殖民者虽被驱逐,却仍在沿海一带窥伺。清军已经联合荷兰舰队,攻占了福建的金门、厦门等地,郑经被迫命令明郑政权的残余部队,退守在台湾本岛,从而错失了反清的时机。
之后,郑经在陈永华等能臣的辅佐下,开启了统治台湾的时期。当时,郑经把台湾命名为“东宁”,仿照明朝设置六部治理政务,任命屯垦专家杨英掌管户部,重用司法人才整顿吏治。
同时,郑经也积极采用洪旭建议,农隙练兵、兴修船舰,同时开拓海外贸易,不仅通过走私突破清朝海禁,更在 1670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通商条约,获得火药兵器补给与炮兵训练支持。同时,郑经的明郑水军集团控制闽南金厦、漳泉部分沿海岛屿,甚至与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谈判贸易,试图构建跨海的抗清网络。
这样,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在郑经统治期间的前十年间,台湾从“荒蛮孤岛”变成“田畴市肆,不让内地”的割据基地,为后来在大陆反清积累了资本。
![]()
二 三藩之乱,重返大陆的机会
十年后,167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局,也就是三藩之乱的爆发,给予郑经“重返大陆”的机会。
当时,清朝的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尚可喜平南亲王在广东起兵,靖南王耿精忠跟着福建响应。这三位汉族藩王的反清,使南方诸省欲脱离清朝的统治,史称“三藩之乱”。
此时,盘踞台湾的延平郡王郑经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派人渡海联络在台湾的郑经,请他一起共举反清大旗,并承诺“共复明朝,分土而治”。
![]()
年轻时候的郑经热血沸腾,认为这是实现父亲的遗志,恢复汉家江山的千载良机。
于是,在1674 年四月,郑经留陈永华辅佐长子郑克臧镇守台湾,亲自率领大约三万兵马、300 艘战船在厦门登陆,拉开了反清的序幕。
起初,郑经军队的势力扩张得不可思议:六月兵不血刃拿下海澄、同安,泉州、漳州守将望风而降;七月潮州总兵刘进忠献城归附。
在短短三个月,郑经已经控制泉州、漳州、潮州、惠州、汀州、邵武、兴化七府,势力范围横跨闽粤两省沿海,裹挟地方武装后,兵力扩充虚数十余万。
这时候的郑经,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他在福建漳州开科取士安抚民心,派刘国轩驻守惠州威慑广州,甚至派人从日本取回郑氏家族遗留下的 26 万两白银充实军饷。
![]()
当时,郑经凭借着在台湾的明郑政权贸易收入和七府的赋税支持,其水师拥有战船近千艘,成为东亚海域不容小觑的力量。
此时的郑经,俨然是东南抗清的核心力量,实现至从退守台湾以来,明郑政权最大一次陆地扩展,也是郑经人生的高光时刻。连康熙都不得不承认,“郑经据台湾为巢穴,窥伺闽粤,实为腹心之患”。
三 断崖式崩盘:从七府霸主到退守台湾的三年坠落
郑经表面的胜利,掩盖不了深层的裂痕,在三年之后他遭遇到了惊人速度的崩塌和堕落。
在1677 年二月,随着泉州城被清军攻破,郑经率领军队仓皇登舟逃回厦门,曾经占领的七府领地又沦陷在清军的手中。郑经这一场“速兴速败” 的悲剧,早已暗藏在巅峰时期的隐患之中。
![]()
1. 盟友背叛:耿精忠降清,背后一刀
郑经的失败,也是在于遇到了猪队友,这个猪队友就是一开始拉拢他联合反清的靖南王耿精忠。
郑经和耿精忠的合作,在一开始就埋下了裂缝。当时,耿精忠目睹郑经仅仅拥有数千兵力,就反悔,拒绝事先移交水师指挥权的承诺,甚至禁止郑经在漳州泉州一带招募士兵,私自扩张势力。
看到耿精忠的出尔反尔,郑经非常愤怒,于是派手下大将刘国轩进攻耿精忠的军队,目的是夺取更多地盘。但这一场内斗,却造成反清联盟的彻底分裂。
![]()
1676年,清军反攻福建,耿精忠眼看不支,竟于十月投降清朝,转而协助清廷围剿郑经。
这样,郑经瞬间就陷入腹背两面受敌的困境,原来的盟友的倒戈,变为追杀自己的清军向导,处境变为非常尴尬。
之后,1676 年11月,郑经麾下大将—许耀率军进攻福州,在乌龙江与清军进行两军对峙。可是,在关键时候,许耀拒绝在清军渡江到一半时候,主动出击,直到敌军列阵完毕才仓皇迎战,最终使明郑军队大败而逃,丢弃辎重无数。
福州战役的惨败,成为郑经“七府霸主”崩盘的导火索。次月,吴淑在邵武被清军击溃。之后第二年,也就是1677 年正月,明郑政权在兴化守将何佑由于猜忌副将赵得胜,与清军作战时候持着拥兵观望的态度,最终造成副将赵得胜不得不战死,兴化失守。
![]()
在 1677年二月,福建泉州城在清军猛攻下落陷,郑经手下的泉州守将林定剃发为僧,才得以逃脱。
于是,在短短三个月内,郑经的七府领地接连失守,在大陆的地盘土崩瓦解……
下面,就是郑经在短短三个月中,失去七府领地的表格
![]()
2 内部腐败:将领争权,军心涣散
郑经虽为统帅,在耿精忠派使者邀他投降时候拒绝投清,愤怒杀了招降的使者,展现了民族气节,但本人却有着沉迷于酒色的不良嗜好。他老爸郑成功的暴毙,一半也是因为愤怒郑经身为长子,居然与乳娘私通,败坏了家风。
史书记载,郑经在厦门大修府邸,搜罗美人,甚至将军务文书堆在酒桌上,麾下将领戏称“王爷的酒杯比令旗管用。”
于是,郑经的手下,如刘国轩、周全斌等将领虽骁勇善战,但彼此倾轧,互不统属。一旦战局不利,各自为战,难以协同;窝里斗的状况,极大削弱了明郑军队的战斗力。
3. 民心流失:苛政重税,百姓离心
郑经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大陆征战的反清事业上,却忽略了对台湾的治理,长期的军事消耗令台湾不堪重负。
![]()
因此,为了支撑战争的开销,郑经在占领区事实严苛的征粮政策,加重对管辖七府的赋税,引起了当地民众极其不满,使得很多民众都逃亡清地。
清军实施的 “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期间焚毁界外房屋、盐场及船只,并以墩台、界沟和木桩划界,越界者处斩。
清政府的举措,相当于经济封锁,切逐渐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走私贸易通道,使郑军的军队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与物资补给。于是,郑经军队的经济根基早已动摇,军事防线自然崩溃,根本无力组织反攻。
所以,清军“迁海令”烧毁沿海盐场、切断走私通道,郑经为筹军饷反而加征“兵饷”,百姓逃亡者十之三四,七府成“无人供应的空城”
![]()
于是,在1680年4月,清军攻克厦门,郑经率领残余部队最后一次退回到了台湾,仅仅在三年时间,从拥兵十万、据地七府,沦为偏安一隅的流亡政权。
4 郑经去世与台湾回归
被反清事业失败打击的郑经,已经失去了继续奋斗的斗志,只能终日纵情于酒色,把政务都交给手下大臣去打理,两年后就病逝于承天府。
这时候的台湾,是一个兵力锐减、财政空虚的政权,再加上他去世之后权臣冯锡范仿效东汉末年的外戚专政,发动政变,赐死了郑经安排权力接班人——长子郑克臧,安排自己的女婿,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傀儡,台湾也就陷入了内斗之中。
台湾统治的空虚,都为1683年清军征服台湾创造了机会。当时清军在打赢彭湖战役之后,一路进入台湾,许多原本支持“反清复明”的士绅百姓,见郑军纪律败坏、赋役繁重,纷纷转向清廷寻求庇护,这位清军统一台湾创造良好条件。
![]()
结语
郑经从七府霸主到退守台湾的三年沉浮,本质也是明末割据势力的终极挽歌。这一段历史,或许没有电影镜头里的硝烟壮阔,却如一面历史的镜子,照见了割据势力的局限性:缺乏稳固的民心基础,依赖脆弱的军事联盟,内部又纷争不断,最终必然走向覆灭。
三百年前明郑政权的兴衰历史,也清晰地表明:认为违背国家大一统趋势、脱离民众的割据政权,无论一时多么强大,都难以摆脱最终覆灭的命运。这不仅是三百年前的教训,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