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中国空军没有出境作战、越南空军也没有出动战斗机攻击中国。但是,中越两国都出动直升机执行战场支援、运输、救护、炮兵制导等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火力共击落越军直升机 4架,型号均为美制UH-1H通用直升机;
![]()
我军战史《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史》明确记载:“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地面防空部队共击落越军直升机4架,均为UH-1H型。”这一数据与越军实际部署的直升机型号和数量完全吻合。根据越南空军档案,1979年其北部边境部署的直升机以缴获的UH-1H为主(约50架),苏制米-8和米-24数量极少且未投入实战;
当时,我军低空防御的主要武器是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该枪仿制自苏联ZPU-2高射机枪,理论射速1200发/分钟,有效射程2000米,可穿透20毫米钢板。在1979年战争中,它是我军步兵分队的核心防空武器;
![]()
1979年2月27日,41军121师361团在高平茶灵地区设伏,使用58式高射机枪击落越军UH-1H直升机1架。当时,该机低空飞行试图为被围越军运送弹药,我军机枪手在500米距离内连续射击,命中其发动机和旋翼系统,直升机当场坠毁;
![]()
1979年3月2日,55军163师489团在谅山扣马山阵地,用54式高射机枪击伤越军UH-1H直升机1架。该机因旋翼受损迫降,后被我军炮火彻底摧毁。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初速830米/秒,有效射程1500米,主要用于压制低空目标。虽然威力略逊于58式,但胜在重量较轻(全重93公斤),适合山地机动作战;
![]()
越军UH-1H直升机主要执行运输补给、伤员后送和战场侦察任务,极少参与对地攻击。例如,在高平战役中,越军多次试图用UH-1H为被围部队空投弹药,但因我军防空火力密集,多数任务失败:UH-1H的铝合金机身无法抵御12.7毫米以上弹药,旋翼和尾梁一旦中弹即会丧失飞行能力。我军击落的4架UH-1H中,有3架因发动机或旋翼受损坠毁;越军直升机缺乏雷达和夜间导航设备,只能在白天低能见度条件下活动。这使其易被我军地面火力捕捉;
![]()
我军利用越军的美制直升机特性,战术就是预定设伏:将高射机枪配置在越军直升机必经的山谷、隘口,利用地形隐蔽待机。例如,在高平战役中,42军124师在复和县附近的喀斯特溶洞内设置机枪阵地,成功击落越军UH-1H直升机1架;
![]()
而且,我军的高射机枪与步兵的轻重武器(如40火箭筒、82迫击炮)形成多层次防空网。当直升机进入射程后,先由高射机枪压制,再由火箭筒进行精确打击。例如,1979年3月5日,13军37师111团在老街地区用这种战术击伤越军UH-1H直升机1架;
![]()
58式高射机枪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促使我军进一步优化其性能。例如,1980年代研制的75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重量从560公斤降至140公斤,机动性显著提升;战争经验表明,便携式防空武器(如红缨-5导弹)与高射机枪的结合是对抗直升机的有效手段。这一认知推动我军“弹炮结合”防空体系的初步形成;
![]()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战绩既体现我军步兵分队的防空作战水平,也暴露越军直升机在技术和战术上的局限性。战争结束后,我军以此为基础,加速发展现代化防空装备,为后续应对高技术空中威胁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