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11月8日电 题: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来自第八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的见闻
新华社记者林红梅、王聿昊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人们梦想到海洋取宝。11月7日至9日,在厦门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上,记者看到,千余件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前沿装备亮相,展示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的创新实力。
可下潜4000米:“FCV4000”重工作型遥控无人潜水器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向远海深海推进,海洋工程装备面临更高压力适应、更远距离信号传输、更精细水下操作等挑战。
在中海辉固地学服务(深圳)有限公司展区,一款能够在4000米深海作业的遥控无人潜水器吸引观众驻足。
公司负责人翟慧杰介绍,遥控无人潜水器“FCV4000”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深水光电数传控制系统,配备高清摄像头、传感器、机械臂等装置,能在深海高压、低温等极端环境下执行海洋工程支持、油气设施维保、海洋资源开发等任务。
“研发过程中,我们攻克了自主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将作业深度扩展至4000米。”翟慧杰说。
到深海安装隧道:“一航津安1”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
深海沉管隧道是将大口径混凝土管段沉放到海底并连接成通道的工程。海底水流复杂、水深较大,要保证沉管精准就位,单靠传统船舶难以完成,需要专用施工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装备主管王喜才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一航津安1”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功能于一体,船长190.4米、宽75米,甲板面积相当于2个足球场,可满足各类沉管工程施工需求。
“‘一航津安1’能够不依靠辅助船舶连续完成沉管出坞、浮运及安装作业,提升施工安全性和效率。这一装备的应用,体现了我国在沉管施工领域的领先技术水平。”王喜才说。
水下2000米新“工匠”:“水下矿工”机器人
千米水深的海底,光线几乎消失,潜水员难以长时间作业。一款名为“水下矿工”的机器人,成了深海新“工匠”。
在深圳市德创水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展区,记者看到了这款“水下矿工”机器人模型。它的最大作业深度可达2000米,整机功率50千瓦,能在复杂洋流中灵活作业。
公司负责人陈崇辉介绍,“水下矿工”机器人自带“三头六臂”,不仅能够在水下进行切割、清洗、打磨,还能搭载专业设备完成探测任务,已应用于海洋工程、风电建设、核电运维等领域。
“我们将机器人本体、释放回收系统、控制房一体化集成设计,在多数施工环境下,半天即可完成释放和调试。”陈崇辉说。
守护海洋环保防线:“满洋卫蓝”海上溢油处置无人艇
无人车、无人机正不断融入日常生活,在海上,无人艇也在加速应用于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和应急救援等领域。
展会现场,浙江满洋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满洋卫蓝”海上溢油处置无人艇吸引众多目光。这款无人艇专为溢油应急处置设计,能在复杂海况下远程操控或自主航行,快速赶赴污染海域开展作业。
公司董事长王新满介绍,“满洋卫蓝”采用一体化铝合金双体结构和纯电驱动系统,艇上配置自动喷洒系统和多功能折叠臂,能同时完成分散剂喷洒、污染物吸附等操作。采用自落式入水和标准集装箱化储运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
用波浪发电航行:“集大4号”可自航混流气动式波浪能发电平台
海面上的波浪蕴含大量能量,但受风浪变化影响,如何稳定利用是难题。“集大4号”可自航混流气动式波浪能发电平台成功下水,为海上清洁能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项目负责人、集美大学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杨绍辉介绍,平台设计发电量100千瓦,采用后弯管振荡水柱装置和新型空气透平技术将波浪转化为电能,配备航行与发电控制系统,可全天候自主航行和发电。未来,“集大4号”不仅可为海上供电,还可用于海水淡化、氢能制备等。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丽萍表示,从深海机器人到大型施工船,从海洋探测设备到新能源装备,展会上的千余件技术与装备展示了我国海洋科技深水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彰显我国海洋开发强劲势头。协会将持续搭建各方信息交流、技术推广和贸易合作平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