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晚,由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美育中心主办的第十一期艺术素质教育大讲堂——“漫谈艺术品拍卖”讲座在昌平校区第二教学楼求真讲堂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双舟担任主讲,周小儒教授担任主持人,带领师生深入探索艺术品拍卖的历史脉络、市场机制与法律实践。
![]()
回溯历史,解读拍卖源流
![]()
在讲座过程中,刘双舟教授首先从拍卖的起源娓娓道来,详细追溯了拍卖这一交易形式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初步形成,到近代欧洲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他不仅介绍了拍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还特别结合了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行的成立背景,生动地阐释了拍卖作为一种“舶来品”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渐落地生根的。刘教授重点讲述了19世纪西方拍卖行进入上海的深远历史渊源,细致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拍卖业经历了一段沉寂期,直到1986年才得以恢复的转折性事件。通过这些详实的讲述,刘教授为在场的师生们呈现了一幅拍卖行业发展的全景式画卷,使大家对拍卖行业的演变历程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解析机制,透视拍卖流程
![]()
刘教授系统讲解了艺术品拍卖的基本流程与核心规则,包括保留价规则、价高者得规则、瑕疵请求权规则等,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相关条款,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拍卖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他还详细介绍了拍卖前、中、后的主要工作环节,使听众对艺术品拍卖的运作机制有了全面认识。通过“92北京国际拍卖会”“朵云轩首拍”“嘉德首拍”等里程碑事件,刘教授生动再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他列举多件亿元级成交拍品,如黄庭坚《砥柱铭》、徐悲鸿《巴人汲水图》等,展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影响力的迅速提升。
互动探讨,聚焦法律与风险
在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围绕“艺术品真伪鉴定”、“拍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艺术家鉴定权”等一系列专业且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刘教授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刘教授通过列举“微波炉适用”的伪古瓷、袈裟夹层中巧妙藏匿的缂丝经被等生动且真实的案例,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艺术品市场中“打眼”与“捡漏”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行业现象。他进一步结合“吴冠中《池塘》案”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艺术品拍卖环节中“免责声明”的法律效力,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刘教授语重心长地提醒在场的师生们,无论是参与艺术品拍卖,还是进行收藏投资,都应当保持清醒的理性认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行业内的各项规则与潜在的交易风险。这场精彩的讨论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视野,更引发了他们对艺术市场规范运作与诚信体系建设的深刻反思,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美育拓展,连接艺术与市场
![]()
“漫谈艺术品拍卖”讲座不仅是一场专业知识分享,更是一次美育与市场教育的深度融合。刘双舟教授以深厚的法学背景与艺术市场实践经验,为师生搭建起理解艺术价值与市场逻辑的桥梁。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专业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为北京化工大学的艺术素质教育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备注:图文来自于北京化工大学周小儒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