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河南首家“可以吃的宴席博物馆”在郑州郑东新区盛大开业。该馆以“宴席文化”为主题,融合展陈、体验与餐饮功能,成为中原地区文化餐饮融合发展的又一创新力作。
![]()
系统呈现中原宴席文化
宴席博物馆由仲记集团斥资打造,以“人生三十六宴”为主线,围绕抓周宴、订婚宴、长寿宴、喜宴等核心场景,通过文物陈列、场景还原、礼仪再现等多元化展示手段,系统呈现了中原宴席文化的丰富内涵。馆内空间设计独具匠心,以河南18地市命名主题包间。其中,“河之南厅”被誉为“中原第一桌”,面积达600余平方米,挑高9.9米,可同时容纳50余人就餐。每个主题包间内的字画,大多出自对应地市的名家之手。
![]()
河南首家可以“吃”的博物馆
宴席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边界,打造了一座“可吃、可看、可感、可传”的活态文化空间。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对这一创新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截至目前,河南经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395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在这近四百家博物馆中,能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可品尝回味’的宴席博物馆,今天这一家,是名副其实的首创。”
他进一步阐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更是其中最鲜活、最具烟火气的组成部分。从商周的‘钟鸣鼎食’到唐宋的‘酒肆茶坊’,饮食从来都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礼节的载体、文化的镜像。”
豫菜中藏着河南的文化
宴席博物馆在内容设计上深入挖掘中原饮食文化的精髓,致力于将传统宴席文化进行现代表达。
顶端新闻副总编辑杨韬从文化传播角度阐述了其价值:“提到中华文化,就绕不开河南。而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餐饮文化贯穿了文化发展的全程,餐饮不仅是‘吃’,也承载了历史、礼仪、民俗等等。”
他特别提到:“有‘烹饪鼻祖’之称的伊尹就是河南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就如同河南的气质——‘中’。河南的文化不仅在博物馆里、古城墙里,豫菜中的一道道经典,同样有讲不完的历史和故事。”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宴席博物馆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对传统礼仪的现代化诠释上,专门设置相关服务,负责各类传统礼仪的复原与定制。
相关负责人阐述了礼乐文化与餐饮融合的意义:“从《诗经》中的‘钟鸣鼎食’,到历代皇家宴席的庄重典雅,无不体现着‘食以体礼、宴以载道’的深厚传统。这是刻进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对餐饮文化的追求与渴望。”
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公众追求的已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场景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洗礼。礼乐文化所倡导的秩序感、仪式感与人文关怀,能够提升就餐体验的层次,让寻常的宴请升华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美好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宴席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前来参观的市民还可获得相应礼品赠送。
![]()
宋风空间打造全新文化体验
宴席博物馆在空间设计上精心打磨,融合宋式园林风格与中原地域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环境。馆内不仅陈列有传统宴席用具、祈福道具、寿宴场景等,还设有明档展示区、食材溯源区和舞台表演区,实现“看、听、吃、悟”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在二楼展区,宋代园林风格的庭院景观与《千里江山图》背景的明档展示区相映成趣。食材展示区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传递出“从源头到餐桌” 的食安理念。同心桥区域悬挂的祈福牌随风轻响,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树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
其中,中原厅备受社交媒体关注,长寿厅内有王云庄大师的百寿图和千寿图,驻马店厅挑高 8.8米,“河之南厅”则是馆内最大的主题包间。
匠心传承的文化使命
宴席博物馆的诞生,是对中原文化传播场景化、体验化的探索。作为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它通过“可吃、可看、可感、可传” 的多元路径,将饮食、礼仪、艺术、建筑等文化要素有机融合,为公众提供了理解中原文明的新视角。
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文化传承需要当代化的表达。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中原宴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情感的寄托、礼仪的载体和文化的结晶。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主题展览、文化沙龙、非遗体验等活动,深化馆内内容建设,将宴席博物馆打造为中原文化的‘活态会客厅’。”
开业当天恰逢第26个中国记者节,宴席博物馆同步举办了“宴遇中原,记取华章”媒体文化交流活动,吸引近百名新闻工作者参与。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融媒体内容共创,进一步推动了中原宴席文化的当代传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