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十六年,楚晋鄢陵之战,子反于军中醉酒误事,自缢身亡。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与他相关的一个叫申公巫臣的人。成公七年,提到,当年,子反想娶美妇人夏姬,被巫臣阻止,后来巫臣自己和夏姬私奔到了晋国,子反劝楚共王重金贿赂晋国使其不重用巫臣无果,一怒之下杀了巫臣的族人,巫臣听说以后,给子反去信一封:“一定要你疲于奔命而死。”
![]()
可,虽然子反死于军中,然而,似乎和巫臣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整个鄢陵之战都没有巫臣的影子。
那么,就算子反死于疲于奔命,似乎也不算巫臣报仇成功,他巫臣也不过是个只会放狠话的人罢了。
因为,在放完狠话之后,巫臣本人几乎也没在书上露过面了。
然,仔细看看鄢陵之战的由来,会发现,子反这个人的行为很是诡异。
1
也是在成公七年,楚郑一战,郑国俘虏了楚国一名叫钟仪的大夫,献给了晋国。晋人把他关了起来,两年以后,晋景公见到了依旧戴着南方帽子的囚犯钟仪,觉得很不可思议,就把他叫过来问话。没想到钟仪这人嘴巴严,还不卑不亢,让晋景公有了欣赏的意思。
这时候范文子提出可以让钟仪作为使者促成两国交好,晋景公同意了。
钟仪回去以后,还真的就着手促成此事。楚共王同意两国讲和,晋景公也派了使者去楚国洽谈。宋国有一个鼻子灵敏的人,他既和楚国的重臣子重交好,也和晋国重臣栾书交好,也想让宋国在这俩超级大国的和谈里面插一脚。
于是他积极地往返两国,促进和谈。两国准备正式缔结和约。
原本,诸侯争霸多年,一直打来打去打个不停,也都有想找个借口停下来喘口气的想法,但是在结盟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晋国派了使臣郤至去楚国聘问,此举是表示两国正式建交的意思,按理也是楚共王的想法,他要宴请郤至,子反自告奋勇,做副手安排宴会事宜。哪里想到,这子反全无对待盟友的态度,开局就给郤至一个下马威,让郤至很是难堪,还说将来两君相见,必是箭矢相加。
这哪里是盟友见盟友的态度?子反压根就不想和谈。
他为什么不想和谈?
他不仅不想和谈,还挑起了鄢陵之战。
成公十五年,宋共公一死,楚共王就准备挥师北上,他儿子子囊说,“刚结盟就背叛,不太好吧?”子反却不屑道:“只要有利可图,管他盟友不盟友?”
最终,楚共王按照子反的意思进军。
大贤臣申叔时已经老了,却还是痛心疾首给子反批了命:“子反背信弃义,很快就要死了!”
先是在和谈的时候给晋国难受,再是无故违背盟约对晋国用兵,子反为何那般恨晋国?
郤克恨齐国,是因为齐顷公的母亲嘲笑他驼背,让他感觉莫大的耻辱?那么子反呢?
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晋国不仅接纳了申公巫臣,还重用了他。
尤其是巫臣那封威胁的信那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分量还在增加啊。
子反每次垂死梦中惊坐起,都是那一行醒目大字“必使尔疲于奔命而死。”
2
晋楚和谈,晋国其实玩的就是一个缓兵之计,他给楚国埋了一颗大雷,这颗雷成长也需要时间。
在俘虏了了钟仪的同一年,晋国提拔了一个彼时算是蛮夷的小国,吴国。吴国处在楚国东南。那时候的吴国,连像样的军队都没有,也没有车队,是完全没有资格和中原诸侯掰手腕的,面对楚国也只能是避让为上。
![]()
但是,有一个人,他看出了吴国对楚国的致命作用,那就是从楚国出来的申公巫臣。
原本巫臣逃到晋国,可能并不想把矛头对准楚国这个故乡的,他走之前甚至还完成了楚共王交给他的出使任务,但是子反和子重二人把事情做得太绝了,他们将巫臣的族亲杀光了,还将他么的财产田地全都瓜分了。
如此一来,巫臣彻底愤怒了,去信二人,发誓要让二人疲于奔命而死,而后向晋景公献了一计,扶持东南小国吴国做刀,对付楚国。
晋景公一听,自然高兴。让巫臣带了三十辆兵车去吴国,教他们骑射,教他们车战,四五年时间,吴国军事实力就成长迅速,不断收割吴楚附近投靠楚国的小国,让楚国很是头疼。
巫臣离开吴国以后,还留了十五辆兵车给他们,并且把他儿子留在吴国,让他做吴晋两国的使者。
所以,晋楚结盟,巫臣并不阻止,因为,这结盟本就是麻痹楚国的,因为,有吴国这把刀时不时在背后咬楚国一口,就够楚国君臣难受的了。
所以,子反一直对两国的和谈不上心,甚至故意搞破坏,因为他恨晋国,他也慌啊。巫臣说过,要让他和子重疲于奔命而死,就让子重一年七次奔命。巫臣对他展现了说到就能做到的逆天本事。
他会不会想,晋楚联盟,是不是巫臣在搞什么阴谋?但是子反是骄傲的,他不允许这种不确定的恐慌一直彷徨在自己的脑海里,就好比头顶上一直悬着一把剑,持剑人正是巫臣。于是,他利用楚共王想要称霸的野心,鼓动他北进对晋国出手。
若是赢了晋国,要他们交出巫臣一家就更好了,嗯,最好是让夏姬又回到他手上。
但是没想到啊,所有人都不看好他。
3
那个老得快死的申叔时,竟然诅咒他会死!呵呵,他最忌讳的就是死了,他才不会死,要死也是巫臣先死!
他领着王军一路北上,虽然算不上势如破竹,但也顺利得紧,他侵郑又入卫,都快到晋国门口了,晋国人一点反应也没有,最后,许国主动来投奔,郑国又主动求好,一切都在昭示,这场战役,他收获多么巨大。
一时间,子反甚至生出了,晋国,不足为惧的错觉。行军途中,路过申地,他甚至还去申叔时面前炫耀一番:“你不是说我此战会死吗?你看我还不是为楚国收了这么多小弟?那晋国更是一个屁也不敢到我跟前来放?”
然而,申叔时却看傻子一样看他,当面给他泼了一盆更大的冷水,并且直接断言:“言尽于此,我以后都见不到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彼时的子反完全没有意识到,虽然申叔时冷水泼得狠,其实也是提醒他太过骄傲,容易中计也容易疏忽大意而误事。
结果呢,竟然有人在军中给他献酒,这也就算了,他偏偏就还真的敢在行军途中醉酒了。以至于,军中出现突发事件,楚共王跑去找他商量,结果看到他醉了,感觉此战要败,楚共王直接带着亲兵撤退了。
这一招,谁都没想到。晋军到了楚营,几乎没怎么费力就拿下了所有,楚营已经基本没啥人了,但是还有很多粮食,供晋军吃了三天。
范文子看了之后也不禁感慨,国君弱,臣子不行到如此程度,值得警醒啊!
醉酒醒来的子反,感觉天都塌了,巫臣那句“必使尔疲于奔命而死。”如同魔咒一样,他终于认命了,这时候,楚共王偏偏还用先大夫子玉的结局来暗示他,你可以死了。子重也劝他自尽全声名。子反认命了,自尽了。
子反之死,与巫臣有关系吗?还是有的。毕竟,精神攻击,比物理攻击更加有效果啊!它可以促使子反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行错误的抉择,产生错误的感觉,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在鄢陵之战里,晋国内部大臣的反应,一直让人觉得很迷。
比如韩厥,说什么“不用管他,让他加深罪孽,到时候,子民离心,没有人,他也就没法打仗了。”
![]()
又比如范文子,说什么“楚国人想要逞强,我们避开他们就好了。”
这一句句话不像是谋略,倒像是如子反所认知的那样,怕了楚军。其实,这是晋国人惯用的伎俩了。尤其是范文子,惯会以退为进,捧杀敌人。
楚国有晋臣,晋国有楚臣,楚国内部是什么情况,晋国人一清二楚。 他们知道,楚国执政的两位重卿其实内部不和,楚王的亲兵老迈,楚国的盟军不坚定,楚国的队伍散漫不严谨。
所以,晋国人的退让,其实就是麻痹楚军,让他们以为自己战无不胜,从而骄傲自满,一旦骄傲就容易看轻敌人,就容易松懈容易出乱子。
子反本来治军还算严谨,哪知道,偏偏不肯忌口,别人送酒就喝,结果喝醉误事。原本楚共王也没有直接让他去死,只是用子玉的事内涵他。偏偏子重还将子玉最后自尽的事情点出来,逼他自尽。他羞愤之下,自尽了。
他死的时候,一定是不甘心的。因为,他真的是疲于奔命而死啊!
声明:子反的心理活动,多为杜撰演义,诸君权当看个乐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