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携笔赴疆,以脚步丈量戈壁风沙,用坚守传递边疆温度;
他,扎根乡野,以初心耕耘田间地头,用实干书写振兴答卷。
从记录者到实践者,他们把导报新闻人的担当,刻进大地与边疆。
以笔为犁润天山
![]()
福建援疆干部人才、海峡导报记者 陈小清
福建援疆干部人才、海峡导报记者 陈小清
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时,雪还在下。零下十几度的寒风卷着雪花扑向舷窗,我攥紧行李箱拉杆走出航站楼,寒气瞬间裹住全身,连围巾都浸着刺骨的冷意。站在这片距福建4000多公里的土地上,“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三个问题,像雪地里的脚印,一步步烙进心里。
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任务已至:15位台湾青年踏雪入疆,我以涉台领域深耕近30年的记者身份随行。来之前,我便想着将闽台渊源与闽疆情谊串成桥梁。和昌吉州同事聊起想法时,窗外的雪花飘舞,望着墙上的中国地图,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阿里山的茶,天山的雪,本就该连在一起。”这想法像颗种子,让《从阿里山到天山》的选题发了芽——这是新疆首部涉台题材纪录片,我想让更多人看见两岸同胞与新疆各族群众的相融之暖。
![]()
拍摄那周,昌吉的气温跌至零下20余度。跟着台青走进新疆博物馆,他们望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展柜,指尖轻抵玻璃:“以前课本里读丝路,如今才懂新疆故事的厚重。”到中国唯一的塔塔尔民族乡,冬不拉的弦音裹着歌舞笑声,在落雪的院落里久久不散。村民端来滚烫的奶茶:“不急,我们的故事慢慢讲。”“福茶天山行”是我最费心力的事,前后对接近半年。单是与福建茶企确认运输细节,就打了几十通电话,线上沟通记录堆了几十页:怕大红袍失了醇厚,怕铁观音少了鲜爽,更怕福建的“茶魂”到不了天山。活动当天,昌吉迎宾馆里茶香满溢,市民围着品鉴台络绎不绝。
福建红茶与昌吉鲜奶融合制作的奶茶,刚端出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紧接着,又组织茶商们走进人民公园,让百姓亲尝福茶;还将茶与本地红酒、书画、文旅结合,三天五场活动,奔波上千公里。累到抬不起腿时,昌吉同事拍着我肩膀说:“你把福建茶香带过来,也把新疆人的笑脸传出去,这才是真的文化润疆。”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化作了满足。
除了“福茶入疆”,我更想“传疆之美”。在同事协助下,我以援疆记者身份与视角首次出镜,推出纪录片《问径之水佳鱼跃》,讲述和推介昌吉的营商环境。我蹲守市场包子铺,听河南店主讲20年扎根新疆的故事;下到准东煤矿,看无人机械穿梭忙碌;登上天山北麓的风电场,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听风叶与蓝天对话;走在烈日高照的戈壁滩上,记录这片土地的蜕变。这部片子,不仅见证了昌吉的“中国式生长”,更藏着闽昌协作的蓬勃生机。
作为记者,“四力”是本分。我与返乡的新疆青年聊创业初心,和把乡愁揉进奶茶香的台湾青年谈融合,更见证援疆干部人才把“他乡”当“故乡”的默默奉献。他们的故事,我都写进了《一道·援疆》专栏,30多篇报道里,藏着我跑遍昌吉六县两市的脚印。每一次走访、每一篇报道,都是对“文化润疆”的践行。
近一年时光转瞬即逝。前不久,“福茶天山行”之“福州·昌吉茉莉花茶文化行”专场活动也顺利举行,茉莉花茶的“冰糖甜”与新疆奶香碰撞,让大家直呼“惊艳”。我的手机里也不断地收到台青的消息:“看了《从阿里山到天山》,好多台湾朋友都问怎么去新疆。”
入冬的天山又覆满白雪,雪花飘落的声音近在耳畔。这一年,我不仅用文字和镜头搭起了桥,更把心留在了这里。接下来,想再喝一口闽疆融合的奶茶,再听一曲冬不拉那优美的旋律,再去看风电叶片在风中转动……以笔为犁,以情润疆,我愿闽疆情谊如天山雪水一样,慢慢流,细细润,在这片热土上,长出永远的牵挂。
信有湖头活水来
![]()
安溪县湖头镇山都村第一书记、海峡导报记者 庄华毅
安溪县湖头镇山都村第一书记、海峡导报记者庄华毅
“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砰!”在我们的号子声中,百年老树上一杆粗大的枝桠从树干断开,不规则的枝叶张牙舞爪向我们俯冲而来,扑倒在地,溅起四面的杂物。接着,我和村民们一起放下手中的绳索,心里松了一口气。
2025年8月13日,强台风“杨柳”两次登陆我国,偏于内陆的安溪县湖头镇山都村本来还算安稳,但14日凌晨村口一棵老树突然倒下砸坏民房一间,幸好里面没人。当时我和镇村干部通宵值班后正要去吃早餐,听到消息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善后。我们调来机器对老树进行一通切割,最后考虑到切割工人的安全,有一部分必须人工拉断,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基层工作就是这样非常具体,有时甚至是繁琐。像有些房子台风中不能住人,我和村两委要一户一户去劝离。特别是一些依恋老房子的老人,一定要坚决劝他们搬到安全的地方,搬到子女居住的房子去。但有时风雨转小,老人家又会跑回老房子开门进去过夜。假如风情雨情在半夜发生变化,就可能酿成惨剧。因此,抗击强台风“杨柳”,我们不得不一遍遍检查,一次次劝离,甚至和老人家“斗智斗勇”。
由于多山多林,没下雨时我们又须绷紧防火之弦。2025年1月美国加州大火的时候,安溪也有一段时间没下雨,大洋对岸天天是山火狂烧的新闻,身边是一天又一天的干燥晴天,我们基层在防火方面的心理压力其实是相当大的。有个周六我在镇里整理材料,值班人员慌急跑来:“庄书记,庄书记,你们村有火情!”我们急奔现场而去。还好就在这过程中村民迅速扑火,消防到时已基本扑灭。
![]()
当然,防范灾害只是工作的一部分,驻村干部有一个关键的责任就是促进乡村振兴。我是2024年12月开始驻村的,担任山都村第一书记,又兼任联建三山片区的党委书记。面对新的责任,我知道时不我待,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日拱一卒,虽远必至”是驻村应有的信念。进村之后,我首先沉下心来摸村情,在半年内走遍全村所有自然村和角落,并逐步熟悉三山片区的埔美、横山、高山等行政村。在此基础上,我和我的伙伴们把“福建省研学第一村”作为奋斗目标。“驻村工作没有捷径,但是要有章法。”抓班子办活动,是切入具体工作凝聚村庄力量的有效方法。驻村后我团结班子成员,根据不同的优势迅速形成互补,形成合力。同时抓紧抓好相关制度,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
“上引下联,资源互动”是驻村应有之义,我充分发挥报社优势,把湖头镇和山都村宣传出去,为“研学第一村”的奋斗目标做好铺垫。同时积极走访上级,争取数百万资金用于农文旅事业;发挥信息和知识优势,指导村域内相关的研学基地向上争取政策。
在短期攻坚中,近一年来我们推动农文旅研学楼、村史馆、排洪沟、停车场等建设。在中长期,我们首先要完成山都村石钟溪4.5公里全域开发,其次将启动16层新研学大楼建设项目,打造“研学教育+民宿接待+商务会议”垂直产业综合体。
山都村美丽的石钟溪,三山片区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沉下心,弯下腰扑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驻村时间是三年,不短也不长,但功成不必在我。三年的安溪驻村,此心安处是吾溪。为有湖头活水来,为山都村和三山片区源源不断的振兴活水,我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绽放鲜艳的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