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试射70岁老导弹装强硬,4200英里命中藏3隐情,俄当场戳穿
11月5号凌晨一点多,大部分人睡得正香的时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航天基地突然亮起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声巨响震得地面都发颤,一枚民兵III洲际弹道导弹直冲云霄。
没过多久,美军就兴冲冲地发公告:代号GT254的试射圆满成功,导弹上的载入飞行器飞了足足4200英里,精准砸在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的靶场上。
你琢磨琢磨,美军每次搞这种核导弹试射,都得喊一句“例行公事,跟地缘政治没关系”。
可这次不一样,试射刚结束,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立马表态“密切关注”,话里话外都带着警惕。
咱们再扒扒最近曝光的消息,就知道这事儿根本没那么简单,分明是美军硬撑着的无奈之举。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次试射的两个关键细节,就明白它有多不“常规”了。
第一,指挥系统玩了把“末日备份”。
一般来说,导弹发射都是从地面指挥中心按键,可这次偏不,第625战略作战中队的飞行员,坐在一架E-6B“水星”飞机上,远程操控完成了发射。
你可别以为这是美军炫技,说白了,这是在模拟最极端的情况:要是地面指挥中心被人端了,空中能不能照样发号施令?
要知道,这架E-6B可不是普通飞机,业内都叫它“末日决战机”。
它能直接接收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的命令,一边跟核潜艇、轰炸机部队通信,一边还能远程控制洲际导弹。
2023年刚升级过通信系统,就算被电磁干扰炸了,也能在各种无线电频段里传安全信号,就是核战争打起来,它也得顶着炮火当“传令兵”。
这次试射成功,等于给美军吃了颗定心丸:就算地面指挥没了,核反击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没断。
第二,数据收集那是一点儿不含糊。
导弹从点火到命中靶场,马绍尔群岛的里根试验场就没松过劲,精确雷达盯着轨迹,光学传感器拍着细节,遥测设备记着各种参数。
第576飞行试验中队的KarrieWray中校直言“数据太宝贵”,为啥这么较真?因为这导弹实在太老了。
说白了,民兵III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古董,原设计寿命就几十年,早该退休享清福了。
可这次试射后,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司令S.L.戴维斯将军的话漏了底:“必须保持现有民兵III舰队的战备状态”。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新导弹跟不上,老的还得扛大旗。
说句实在话,美军早就想把民兵III换掉了,新导弹都起好了名字,LGM-35A“哨兵”。
![]()
可最新消息一出来,谁都看明白了:这“哨兵”压根指望不上,项目早就搅成了一锅烂粥。
“哨兵”导弹2014年就启动了,2020年给诺思罗普公司砸了133亿美元的大合同,原计划2036年全面上岗。
可今年2月美军不得不认栽:项目成本超支了37%,直接触发“重大违约审查”,不少工作都停了,服役时间更是一推再推,具体啥时候能用,连美军自己都没谱。
更头疼的是技术和供应链的坑。
“哨兵”用了个听着挺高级的碳复合材料外壳,理论上能装更多核弹头,威慑力翻倍。
可这材料看着好,造起来比登天还难,厚度差0.1毫米都不行,成型的时候温度和压力稍微控制不好就报废,良品率低得吓人。
而且配套的载入飞行器,直到去年6月才第一次测试,离能用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发射井改造更是个大麻烦。
老的发射井是按民兵III的尺寸建的,“哨兵”更粗更重,老井根本塞不下,得重新挖新的。
这可不是挖个坑那么简单,得防核打击、防地震,还得配套全新的通信和供电系统,相当于给老房子拆了重盖,工程量大到离谱。
再加上懂这种老技术的工人越来越少,供应链时不时断个货,进度能快才怪。
没办法,美军只能给民兵III“强行续命”。
美国空军官员早就放话了:这老导弹要服役到2050年。
咱们算算,它上世纪70年代就上岗了,本来早该退休,现在要超期服役快三十年,相当于让一个70岁的老人天天扛着百斤重担上班,只能靠定期“体检”,也就是试射,来确保它还能干活。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试射也是射给国会看的。
你想啊,美军现在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航母、战机、太空部队都要经费,“哨兵”项目又超支严重,国会那帮人早就皱着眉头不乐意了。
GT254试射成功,就是要给国会表决心:“你看,老装备还顶用着呢,证明咱们核力量没掉链子,新导弹的钱可不能砍啊!”
美军这波操作,全球都看在眼里,反应最激烈的就是俄罗斯。
扎哈罗娃直接放话“密切关注”,还撂下狠话:“要是美国敢重启核试验,俄方肯定对等回应”。
![]()
你别说俄罗斯敏感,人家的核力量更新一直在快车道上,刚高调展示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这玩意儿不用加油,能绕着地球飞好几圈,根本没法拦截。
接下来还要测试“萨尔马特”重型导弹,威力比当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大上千倍。
美军拿老掉牙的民兵III撑场面,俄方能坐得住才怪。
不过话说回来,民兵III虽然老,但真没落后太多。
你别不信,它的圆概率误差能控制在200米以内,啥意思?就是说打一个目标,十次有九次能落在200米范围内,相当于在足球场踢点球,十次有九次踢进死角。
而且它随时能升级成分导式多弹头,一枚导弹能带三枚核弹头,一次就能打三个不同目标。
这次试射没装弹头,但收集的载入飞行器轨迹数据,立马就用来优化突防算法了,就是为了应对各种反导系统,确保打出去就能中。
最关键的还是那次备用指挥系统的验证。
E-6B飞机上的机载发射控制系统,用的是甚低频通信链路,就算遇到电磁干扰,信号也能传出去。
这就意味着,哪怕地面指挥中心被端了,美军在天上照样能发号施令,发起核反击。
这种“就算只剩一口气也要反击”的威慑力,才是这次试射最核心的价值。
要知道,这次试射可不是几个人的活儿,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三个导弹联队的人都来了,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的第90导弹联队专门负责维护,第377测试和评估小组全程盯着计划和执行。
这么多人围着一枚老导弹忙前忙后,说白了就是怕它掉链子,毕竟这可是美国核威慑的“压舱石”。
美军这次试射,表面喊着“例行公事”,实则是新导弹掉链子后的无奈之举。
老民兵III本该退休,却被硬拽回来扛核威慑的重担;新哨兵导弹看着高大上,却卡在技术和成本里出不来。
核威慑这东西,从来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靠实打实的装备可靠性撑起来的。
现在美俄都在核力量上加码,民兵III的“续命”试射,不过是全球核博弈的一个小缩影。
![]()
往后这盘棋只会更复杂,毕竟谁都不想在核威慑上输半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